信息化建设:绕不过去的深水区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小兵 

未来五年,中国信息化必须在根子问题上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突破。   倘若要对未来五年的中国信息化进程做出总体研判,最大的悬念莫过于,能否务实面对和积极破解一系列深水区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带有矛盾的双重特性,一方面问题的实质和突破性意义十分确定;另一方面,在微观操作方法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何谓深水区问题?即多年来遗留下来的社会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是尚未求解的疑难问题。它们大致有几个主要特征:其一,深水区问题通常都是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标准等软环境范畴,一般都不是纯IT技术问题。其二,长期悬而未决,一般先于信息化进程而存在,并且成为制约信息化成效的主要因素,也与科学的发展观背道而驰。一言以蔽之,深水区问题即老大难问题。

  既然是老大难问题,自然,不是常规经验或方法所能克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攻克这些难题,既要有巨大的勇气,更需要讲究可行性。2005年底在香港举行的两岸信息化经验会议上,原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专员陈拂晓与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偶然相遇。陈拂晓听了陈平介绍的东城区网格管理数字城市模式之后,从事电子政务多年的他一方面感觉耳目一新,同时也为这种模式能否持久感到为担心。于是他只问了陈平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您不担任东城区区委书记了,这种模式能否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陈平的回答很肯定,他的理由是,如果不坚持这种模式,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的老百姓就不会答应。“东城区的做法,代表了电子政务的未来方向。”陈拂晓敏锐地意识到。之所以下此论断,陈拂晓认为,东城区的做法,实质是在以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贯穿信息化,并在政府便民服务的管理体制上,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突破。

  其实,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的大道理早已明了,诸如政府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借助信息化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执政观念、提升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但是,要让这些道理真正兑现,确实还需要有更多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

  就在几天前,我有机会与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座谈。胡小明透露,他正在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政府信息化机制问题的专题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研究方向,胡小明以其多年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和观察,痛感于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为官一任,只做好任上的事情”这一弊端给电子政务带来的不可持续的影响。他认为,要克服这些弊病,必须从根子,即机制上寻求解决对策。对信息化依然抱有激情和理想的胡小明认为,在和谐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观的主旋律下,中国信息化到了“应该讲真话和真做”的时代。

  电子政务只是应用深水区的重要领域之一。照此类推,在行业、企业信息化领域,同样存在大量的老大难问题期待实质性突破。多年的信息化历史证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和普及,往往对传统的业务流程乃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新技术的成功,往往不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是取决于应用环境的软性因素。破解深水区问题需要大智大勇,好在中国人总是充满智慧,一些看似难以撼动的问题,往往在和风细雨中得以巧妙化解。当前浮现的一些局部突破,更让人联想到20多年前,中国农村开始推行的包产到户模式不正是起源于安徽一个贫困的小乡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