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居住在“无线城市”的嘉定人来说,无线网络除了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之外,还有更多的遐想空间。
6月25日,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开始试运行,“在奥运期间将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消息令人惊喜。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上海嘉定“无线城市”的一期工程建成开通,覆盖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涵盖了嘉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
而对于浙江人来说,坐在西湖边,边喝茶边上网不久也将成为现实。杭州无线宽带覆盖的主干网预计将在7月底建成。
当“无线城市”的概念突破通讯技术领域,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时,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邀请到4位不同领域的人士,一起畅谈无线城市的现在,畅想它所改变的未来。
生活因此而改变嘉定市民享受“无线生活”
讲述人:徐军熠,上海嘉定区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员
汽车一驶入沪嘉高速公路的嘉定入口,WiFi信号就会如约跳上笔记本电脑屏幕,网络连接的名字叫“Wicity”,计算机显示这是一个“未设置安全机制的网络”,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登录的免费无线网络。
嘉定“无线城市”一期开通后,我和几位朋友第一时间来到新成路街道的一家咖啡吧。打开配置了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开始看新闻、听音乐,速度还可以,跟家里使用有线宽带的感觉相差无几。
听说嘉定成为中国大陆首个“无线城市”的试点,外地朋友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每年的上网费用是不是可以省掉了?如果给你发邮件,即使你在外面,是不是也可以立即回复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家对于费用低廉、安全、稳定的无线网络,是有着很强需求的。
在无线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收邮件、浏览信息、听音乐、看电影、上传照片等等,带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当然就是便利。尤其是外出时,不用再为发份电子邮件或传份文稿四处找网线、找接口、找网吧而犯愁了。
目前,嘉定的无线服务以商务为主,在企事业单位集中之处、商务楼等都已有覆盖。
可以预见,“无线城市”真正建成之后,救护车在抢救病人的途中,可及时获取和传送病史与医疗记录,并预订手术,为救治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即使是嘉定种植葡萄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方便地监控病虫害,并将农作物图像直接传送到研究所,由专家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
再往远处看,如果技术足够成熟,无线智能社区也将成为现实。
炎炎的夏日,开着车回家的你,用手机打个电话就可以提前打开家里的空调,让榨汁机准备一杯新鲜的果汁,再让家庭音响准备好你最喜欢的巴赫……
慵懒的冬季,躺在客厅沙发上的你,通过一个遥控器就可以让厨房里的咖啡机煮出一壶热咖啡,让微波炉为你准备一套香喷喷的晚餐,再遥控隔壁书房里的打印机为你打印好明天开会需要的文件……
小区里再也没有神色紧张的保安,谁家的煤气漏了,发生火灾了,有人闯入了,都已经自动及时地通报到小区的报警服务器,而正在上班的你再也不用慌慌张张,因为第一时间小区保安已经用电话告诉你情况如何……
当然,在居民的住所开始使用之前,需要解决无线与有线运营商如何协调的问题。如果要真正实现全城覆盖,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的落实,都是需要陆续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层面来看,“无线城市”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设施,对于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也是一种促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出现政府为市民生活买单的现象,这正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
无线城市不是梦想,在中国,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纷纷加入其中。
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公共信息将更加透明化
讲述人:郑晓林,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只需装一个小小的芯片——无线通讯模块,就能代替有线网络所需的闸刀、接口、布线,无线城市,将提供更整洁、更便利的生活空间。
所谓无线城市,是指在全城任一地点、任一时间、多种终端均可接入无线宽带网,有线互联网的所有应用在无线状态下都能实现。
杭州无线覆盖的主干网今年7月底前能够做好,体系化的无线服务将在7月之后陆续推出。到明年底,杭州有望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首个“无线城市”。
正如手机摆脱了电话机对于电话线的束缚,无线宽带可以使我们摆脱上网对于网线的依赖。无线网络技术使电脑成为了一个可以漫游的媒介或流动的图书馆,你将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市民的娱乐项目将更加丰富。利用手持终端,可以看电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用手机拍下的照片,可以即刻传递到网络另一端的亲友眼前。
外来游客一进入杭州城,在信息化方面就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只要租用一个无线终端,就会有语音提示,为游客指路、讲解景点、提供相关信息。
而商旅人士只需购买一张无线服务卡,就能及时获取资讯、随时随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不久的将来,无线宽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公安部门抓逃犯,帮助环保部门监控企业偷排漏排问题……
无线宽带的一个重要应用正是公共信息化。今后,政府、单位、社区通过无线上网,可以实现新闻浏览、在线信息查询、城市公共信息和应急信息发布、可视通信、无线语音通讯等多个功能。
同时,道路监控、交通管理、安全监控、环境数据采集、水文监测等公用服务项目,逐渐也将“无线化”,市域范围内的各类信息将快速送达各部门,公共信息将更加透明化。
例如,杭州7月1日开始的停车新政,就是利用无线的POSE机管理车辆的收费。而停车泊位无线诱导系统的使用,使得司机可以通过手持终端看到哪里有空车位。交通诱导系统使得司机可以避开拥挤路段。
由此可见,“无线城市”的实现,在便利市民之外,对于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线城市”,代表着未来城市信息化的方向。
突破“费城模式”我们可能比国外做得更好
讲述人:赵志峰,浙江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最近引起我们注意的一则消息是,由于获得新一轮投资人支持,美国费城近日宣布重启免费无线城市计划。
费城的无线城市计划早在2005年就已启动,但在今年5月,由于承建商EarthLink的退出,该计划几乎夭折。EarthLink负责在路灯杆上安装无线发射器。
在费城,市政府提供免费通信电线杆来搭建路由器。作为回报,网络供应商建立23个免费热点的设施,并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廉价的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提供25000个特殊账户给低收入家庭。
但人们很快发现,需要有更多的路由器才能确保稳定的信号接收,这将极大增加建立网络的成本。而市场的反应也很缓慢,付费用户的数量一直没能达到服务商的预期。
而在国内已经启动“无线城市”计划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杭州等,基本上都采取由政府牵头,通过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等方式,授权一家中小运营商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及维护的方式。
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国外运营商主导模式下比较关注个人宽带业务所带来的缺陷。他们一般通过看广告等方式让用户免费使用无线网络,但目前的市场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宽泛的网域运营。
而在杭州,“无线城市”是以行业运用为主,面向个人应用辐射。对于企业来说,政府也是客户之一,就能带来相对稳定的营业收入。
同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处于移动状态中的工作人员,如交警、城管、环保等,对于通过无线设备来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也十分迫切。这便为运营商提供了信心保障。
杭州的无线收费策略有可能是:政府网站等本地网站向百姓开放,作为政府信息化推进的一项内容。在家庭宽带用户和无线宽带账号间做绑定,针对无线宽带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
美国曾经有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一个中型城市如果要实现“光纤到路边”,大约需要15年,而在大部分城市覆盖无线城域网大约只需要一两年时间;光纤入户的平均费用达上千美元,而利用无线城市技术的平均费用仅为18美元左右。
同时,与3G、4G等技术相比,无线城域网的技术成本要低得多。只要成功解决运营模式的问题,我们的“无线城市”,一定能比国外做得更好。
“无线城市”,无限可能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
讲述人:陈育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芬兰大地测量研究所导航与定位研究室研究员
“无线城市”使得每个个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终端,就可以接入这个信息社会。
至于它的好处,只要和信息技术搭边的各种应用,都可以由此得到质的提升。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从定位和导航方面来讲,你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哪里是景点,哪里是饭店。如果有了“无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只要使用手机就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这些信息。
再比如,我们目前的地理定位系统GPS在城市里的精度大约是100米左右,如果通过无线网络接入GPS的差分修正值,再加上无线网络提供的相关坐标信息,精度就可以提高到米级。
我认为,这是区别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无线城市”,真正实现了浸入式计算环境(ubiquitous calculation enviroment)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而基于这个基础所产生的应用,则是不可限量的。
如果只是局限于上网浏览网页的话,当然是便利很多。但是如果牵涉到具体的技术和应用,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无线城市”的概念外延几乎是无限的。
例如,如果家庭内部的无线网络的网格分布足够密的话,机器人就很容易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现在机器人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动作的复杂程度(这个问题在工业机器人的研究过程中已经解决了),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这个动作。
前两天就有一家日本公司,专门询问我们能够做到的室内定位的精度。他们说,只要能够达到5厘米左右的精度,他们的机器人就能够投入批量生产了。当然,这个问题,目前来说还比较难解决。
同样,如果无线网络的网格分布足够的话,可以使车辆定位的精度小于5厘米,人就不用自己开车了,无人驾驶汽车将不再是梦想。
就像英特网一样,无线网络本身只是一种基础设施,而基于这种基础设施产生的各种应用,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