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信息技术,让人们获取信息、保持人际沟通的渠道,有了越来越多样化的选择。图表中的数据是2007年森林火灾肆虐美国南加州时,对当地居民调查所显示的与外界联络手段。除第一项“传统媒体网站”外,其余8项均为可互动的新型社会媒体。 |
□受访专家:缪其浩 ■记者:江世亮 当网络进入2.0时代,其互动的方式和特点,催生了大量新型媒体和信息表现形式,如手机短信、网上论坛、博客、维基,以及Google、Facebook、百度、MySpace、Twitter等网站。这些非正规的信息源通过技术的挖掘、整合和人工识别后,已成为功能强大的“预警器”,在预测疾病暴发、防灾应急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缪其浩研究员是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并有所思考的专家之一,日前,他就新型社会媒体在应对安全危机时如何发挥作用,接受了本刊专访。 信息技术的“非传统”应用 记者:本报2003年曾经发表过一篇您的文章,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运用网络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流行疾病预警。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人们注意到信息技术在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您对5年来这方面的新发展有何评价? 缪其浩:在防灾救灾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海事电话在灾区通讯中的关键作用,还有找到失事直升机过程中主要就是依靠了正确解读雷达信号。这方面我称为“信息技术的传统应用”,当然这里所谓的传统一点也不意味着老土,它还在迅速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然而近几年世界上防灾救灾中信息技术应用出现的一个亮点可能在于“非传统”方面,网络的双向性(这正是网络2.0的核心理念)已经使互联网成为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我在2003年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个全球公共卫生情报网(GPHIN)正是抓住了这个潮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2年前,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获得的流行疾病预警信息完全来自各国政府,而2003年GPHIN出现后,仅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就占了75%。而它出场不久,就于2002年11月在世卫组织内部成功地通报了一种不明呼吸道流行疾病在华南的爆发(即后来的SARS),而世卫组织直到2003年3月才通过其他途径证实了这个预警信息,向各国政府发布了第一个警报。第一代GPHIN还无法识别中文,只能采用翻译标题和摘要的低效率办法,有专家认为,如果这个系统当时能够读中文,就可能更早预报、挽救更多SARS病人。2004年11月19日发布的GPHIN第二代,功能更强大,特别是能够识别包括简繁体中文在内的7种文字,每天扫描网络上1万多个网站的2万多条信息,多次成功地预报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流行疾病。 网络的双向性(这正是网络2.0的核心理念)已经使互联网成为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 亿计网民提供“非官方”信息 记者:据报道,近来又有一种新的灾难支持系统InSTEDD问世? 缪其浩:是的。GPHIN的成功激发了新一代网络搜索技术应用的发展,那就是“紧急状况、疾病和灾难创新支持系统”(InSTEDD)。它的运作机制完全是基于2.0概念。如果说其前身GPHIN似乎更多是依赖一群“策划于密室”的信息技术和疾病防治高手,而InSTEDD则注重与各个“接力者”和广大最终用户一起组建的一个全球灾害预警网络社区。 技术方面也与这个理念相配套。这个系统集结了一系列现有技术应用,大部分是“开源”和免费的,包含有网络社群(Twitter)、信息聚合(RSS和GeoRSS),地理信息系统(谷歌地球、微软虚拟地球、谷歌地图),消息收发工具(Microsoft Research SMS Toolkit)和个性网站组建技术(ASP.NET)等。 在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增长非常快,像这样用户“生产”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同样可能成为预警的信号。据国内某报纸报道,阜阳口手足病的发生被公众普遍了解以前,“百度贴吧”里就出现了“阜阳儿童突然死亡”的帖子。据“新浪网”的记录,这次汶川大地震爆发的博客信息最早在新浪发布的确切时间是14:32:50,仅在地震爆发的4分钟之后。有意思的是,在SARS爆发初期,有些地方的“辟谣”声明也成了预警系统的“线索”,当然辟谣中不少是正确的,这都需要进一步分析核实。 这些预警系统不同于传统机制,它的基础就在于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网民(而且这个数量还在扩大)提供的“非官方”信息,他们会把所见所闻所感在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上。这些当然无法代替由各国卫生机构组成的正式报告系统,但是已经成为其重要的补充。 分辨信息真伪有模式可循 记者:这样的信息可以相信吗?考虑到网上有少数人不负责任的言论……,如果遇到谣言怎么办? 缪其浩: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对于地震、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误报”带来的危害有时并不比“漏报”小。然而在适当的管理之下这种系统恰恰也能够在制止谣言方面发挥作用,因为尽管理论上个人可能随便发布流言蜚语,但网络上的大数量人群在一定时点上的群体行为应该是有规律的,通过跟踪和分析,真话与谎言的模式是可以识别出来的,因此系统可以帮助判别谣言,提供澄清的依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个研究组对2007年4月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枪击案中网络上回应进行的研究发现,人们正是通过维基百科(Wikipedia)、脸谱(Facebook)这些网站确认“某人被打死”这类信息的可靠性,制止了流言的传播。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是信息发布要有制度。GPHIN规定它本身并不直接对公众发布其所获得的信息。世卫组织开始只是在其内部发出SARS预警信号,而通过电子邮件系统ProMed向机构订户发布警报信息是4个月以后的事了。 前面说的多是预警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除这两种外,在资料上提到已经实际投入运用的还有STEM(IBM),Voxiva,GATHER等等。而这些仅仅是防灾救灾应用中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紧急状况下的社群联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应该还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记者:您这里所指的“还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具体含义是什么,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 缪其浩:仅仅在搜索网络上的“非正规”信息方面,其应用就有许多。比如据新华社报道,针对6月8日东京秋叶原杀人事件主嫌在案发前屡次通过互联网发布“杀人预告”,但这些警告淹没在成千上万的留言和帖子中的情况,日本一家互联网开发商日前宣布将开设一个能自动搜集互联网上“犯罪预告”信息的网站,以消弭潜在犯罪企图。而日本警方已经根据网络上查到的线索采取了一些法律行动。无独有偶,最近北京市的检察长也表示要重视从博客、论坛和媒体上筛选有关职务犯罪的线索。 记者:此次大地震期间许多人利用手机和MSN等社群平台互相沟通,这就是所谓的“社群联络”吧。 缪其浩:确实如此。社群联络就是信息技术与社会网络相结合,英国《新科学家》今年5月3日上的一篇文章称之为“社会媒体”。家族、同事、朋友、有相同兴趣者等,这些社会网络一旦有了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其作用非同小可。 手机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但许多人可能将其视为非正式的传播渠道。然而今年4月9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正式认定,在诸如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情况下,总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向全国发出警戒令,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手机在紧急状态下可以成为正式的传播工具。 在近期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我国网民已经用博客和MSN手段等互相传递着信息,这就是社会媒体的初步应用。 记者:我想,防灾救灾中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还很多,比如在地震灾区有那么多救援物资、捐款集中达到,加上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信息的管理是个大问题,当地政府机构人手肯定不够,信息技术在这其中也应该能发挥作用吧。 缪其浩:这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在时间紧、角色复杂、任务重的情况下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根据国际经验,信息技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管理的困难。 2004年印度洋海啸爆发以后,斯里兰卡在国际企业和机构帮助下开发了Sahana赈灾管理软件(Sahana是斯里兰卡语,意思是“赈灾”)。它可以帮助进行灾民人口管理、救灾物资物流管理和灾区情况地理分析决策管理,几年来已经在巴基斯坦地震、菲律宾泥石流、印度尼西亚地震以及美国飓风等救灾中发挥了作用。 这次汶川大地震后,IBM公司作为其援助灾区努力的一部分,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在成都帮助安装调试了Sahana系统,但是由于进入时间已经较晚以及当地相关人员和应用环境可以想象的局限,我个人估计目前这个系统还很难对救灾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它可以成为我们救灾工作走向科学管理的一个起点,对我们这个自然灾害不断的大国来说,这样的应用无论如何也不会嫌晚。 尽管理论上个人可能随便发布流言蜚语,但网络上的大数量人群在一定时点上的群体行为应该是有规律的,通过跟踪和分析,真话与谎言的模式是可以识别出来的,因此系统可以帮助判别谣言,提供澄清的依据。 今年4月9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正式认定,在诸如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情况下,总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向全国发出警戒令,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手机在紧急状态下可以成为正式的传播工具。 防灾应急还需“群测群防” 记者:刚才讲到的不少是国外的技术应用,我们当然要研究借鉴,但是您认为我国在这方面能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缪其浩:胡锦涛总书记最近直接上网与网民交流,有博客评论说,这是对网络作为一个信息源的肯定,也是对网民整体的肯定。用好信息技术具有为人类造福的巨大意义和价值。我们已经在信息技术的传统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不少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科技人员应该有机会突破;但我更看好下一步的突破可能发生在非传统的应用方面。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在前面提到的那些信息技术应用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新发明的,而是将现有技术的应用集成,其中不少甚至是可以免费利用的。仅以我个人了解,我国已经有好几种类似GPHIN系统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已经投入到应用中。但系统地运用于防灾救灾的案例好像还没有看到。因此这里提出的主要不是技术开发,而是应用的扩展和组合问题。 灾害的发生促使大家都在反思。其中有人就回想起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的、现在已经消失的地震“群防群测”机制。我觉得,历史决不会简单重复,赤手空拳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不可取,但是以适应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一些习惯做法为基础,加上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是不是有可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群防群测”机制?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值得有关部门和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地震而言,不少人眼睛盯着预测预报,这方面当然需要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地震的第二波冲击对生命的直接危害更大,如能在快速反应上下功夫,也有可能挽救更多生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地质调查局开通“你感觉到什么”网站、日本地震局也开发警报(warning)系统的原因。日本的系统没有自诩“预警(early warning)”,目前设定的指标只是一旦日本东海发生大地震,东京能得到40秒的逃生时间,为靠海更近的静冈争取到10秒时间。几秒钟时间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这能够挽救很多生命。而且6月14日在日本内陆发生的地震中确实也做到了提前数秒到10秒的预报。 正如温总理曾在灾区说的,“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群防群测”机制应该能够对争取宝贵时间作出贡献。而对流行疾病等其他灾害,这样的机制作用肯定要更加明显。 记者:此次汶川特大地震后,有关采用网络搜索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和介绍逐渐多起来,但也有人对其可行性和可信度持怀疑的态度。 缪其浩:我想强调的是,所谓挖掘并不完全是自动的,信息的判断要靠每天的专家会议来做。文本挖掘只不过大大缩小了专家浏览的文章数量。技术是需要依靠一个完善的制度和一种负责任的文化最终取得成功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出SARS警报正是得到了一些来自其他方面依据的交叉证实,否则它不会贸然行事。 再看看本文附表中,GPHIN检获的信息其实很有限,由于当时其中文处理能力的限制,这段时间里网络上成倍于此的中文有关信息是被漏掉的,这证明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意识和制度,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记者:我觉得在所谓Web2.0时代,信息技术更加离不开人的力量。 缪其浩:完全正确。网民(Netizen)这个词是国外传过来的,我在上世纪90年代宣讲信息化时就讲过,这个词是“网络”和“公民”的合成。现在来看对这个词要重新认识,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前一半,即网络,而现在还要更加关注后一半:公民。不仅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平民百姓都可以贡献力量。Sahana系统据说就是由斯里兰卡国内一位有IT背景的志愿者在救灾现场最早提出建议采用的。 面对大地震那样惨烈的自然灾害,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悲伤之中,而要以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为师,从现在就开始构筑防灾减灾的钢铁长城,这其中“公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下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自发的志愿者或者只是连线的老老少少网民,都可以聚沙成塔成为前所未有的力量。而其中的“黏结剂”之一就是信息技术。 所谓挖掘并不完全是自动的,信息的判断要靠每天的专家会议来做。文本挖掘只不过大大缩小了专家浏览的文章数量。技术是需要依靠一个完善的制度和一种负责任的文化最终取得成功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出SARS警报正是得到了一些来自其他方面依据的交叉证实,否则它不会贸然行事。 感谢刘炜、徐强、赵亮、吴惠族对本访谈内容的贡献。同时感谢sahana用户群Paul Currion提供了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 相关链接 GPHIN全球公共健康情报网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尽早发现全球流行疾病的爆发,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发了一套软件系统——“全球公共健康情报网”(Global Public Health Intelligence Network,GPHIN),综合利用了网络搜索、数据挖掘、自动翻译、自动化过滤等多项技术的软件系统,用于发现和跟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实现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实时、早期预警系统。 GPHIN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加拿大卫生部的合作项目,系统目前设置在加拿大卫生部。GPHIN的原理如同一个搜索引擎,寻找各个网站上有关主题的新文章。它每天按照加拿大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提供的关键词表自动地从网上邮件列表、公告牌、专题讨论组、新闻组和非政府组织的网站上搜索,采用了文本挖掘技术和人工判读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过滤。过滤后的信息进入一个数据库,供主题专家进行分析和验证。除了世界卫生组织自己使用外,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美国陆军医学情报中心都订购该数据库的服务。 事实表明,来自非正规渠道的疫情信息非常重要。目前,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获得的大约75%的传染性疾病情报都来自GPHIN。2004年11月19日,GPHIN第二代发布,它的功能更强大,特别是能够识别包括简繁体中文在内的7种文字,每天扫描网络上1万多个网站的2万多条信息,多次成功地预报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流行疾病。 Twitter微型博客 Twitter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 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2006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 所有的Twitter消息都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之内,因此每一条消息都可以作为一条SMS短消息发送。 Sahana赈灾管理软件 Sahana(斯里兰卡语,意思是“赈灾”)管理软件是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由IBM公司从多方进行协助,最后由IBM志愿者组成的项目小组与兰卡软件基金会合作开发的、专门针对人道援助和灾难恢复工作的先进解决方案,曾经在海啸、地震和飓风等重大灾害救援和恢复中发挥过卓越的作用:帮助有效查找和管理失踪人口;协调和平衡援助组织和志愿者的分工合作;登记、调配并跟踪援助请求和实施;营地登记和跟踪管理、救援物资协同管理、提供灾难态势地理信息决策支持等。 由于多次使用和不断完善,这个系统累积了很多重大灾害救援和恢复的经验,其功能涵盖了解决重大灾害发生后多单位、多需求和局面混乱等问题的许多方面,以加强协调,减少混乱,提高赈灾重建的效率;其数据追踪、同步及决策支持的功能,可以为灾后重建、失踪人员及孤儿信息的追踪提供很大的帮助。 此次汶川大地震后,IBM公司作为其援助灾区努力的一部分,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在成都帮助安装调试了Sahana系统,成为我国救灾工作走向科学管理的一个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