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体化航天机构 印度军事航天力量曲折提速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表明,军事航天力量正在成为推动军事力量转型的加速器,并日益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因此,航天力量的建设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南亚大国的印度,其军事航天力量的发展也在提速。6月11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宣布建立“一体化航天机构”(ISC),旨在“抗衡中国军用太空系统”。ISC由印度国防部领导,将成为印度军方、航天部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之间协调合作的专门窗口。事实上,这是印度整合国内航天资源,加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重要标志。

一、印度航天力量建设由来已久

自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一直将发展航天技术视为迈向世界大国、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将空间技术形象地比作“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1963年,印度建成第一个航天发射台,发射了首枚探空火箭,并建立了通信卫星试验地球站,从此翻开了印度航天事业第一页。1975年,印度第一颗自制卫星从苏联成功发射,正式标志着印度迈入太空时代。印度还在1972年成立了直接由总理领导的航天委员会和航天部,对民用航天和军用航天实行统一管理。其中,航天委员会是航天活动的最高决策机构,职责是制定航天发展政策和航天活动经费预算,协调与航天有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航天部下设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国家遥感局和物理研究所等机构,负责航天系统和卫星的研制,统一管理全国的卫星应用系统;国防部则管理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为提高效率,航天委员会主席、航天部部长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由一人担任。印度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

印度政府采取了“先卫星、后火箭”的航天发展途径,并按照“租卫星、买卫星、自行研制外国发射、自行研制自行发射”分阶段实施,力图通过航天工业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此外,印度政府始终坚持将航天工业作为优先扶植对象,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予以重点保障。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印度的航天投资增加了3倍。目前,每年航天技术研究经费至少为3.5~4亿美元,占印度所有科研机构总经费的17%。印度2005~2006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加40%,航天计划的投资也在相应增加。
 


二、印度航天力量建设已初具规模

印度航天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是世界第六空间技术大国。印度建成了斯里哈里科塔和顿巴赤道两个航天发射场,掌握了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具备一套完整的空间技术开发和应用体系。

航天运载工具齐全。印度从1973年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经历了从小推力到大推力、从固体推进到液体推进、从无发射能力到满足本国卫星发射需求并进军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过程。目前,印度已研制成四种运载火箭(前两种已不再使用):卫星运载火箭(SLV-3)、增强型卫星运载火箭(ASLV)、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其中,PSLV在1994年10月完成首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105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50千克,主要用于发射遥感卫星。1999年5月,印度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三颗卫星。2001年4月,印度成功解决了低温发动机冷却系统、阀门和点燃系统的难题,用自行研制的备有低温火箭发动机的GSLV火箭将1.5吨重的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轨道。此外,为进军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印度还研制了增强型GSLV-3型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4吨,有望在2010年前投入使用。

军用卫星系统全面发展。印度于2001年10月成功发射了首颗军用侦察卫星——“技术试验卫星”(TES),成为继美、俄、以、法之后拥有军用侦察卫星的国家。TES轨道高度500千米,分辨率为1米,可覆盖全球60%的地区,能提供印度海岸和中印、印巴边境的区域地图。为使侦察范围覆盖整个南亚乃至全球,侦察效果更好更稳定,印度计划发射多颗TES卫星组成星座,使分辨率提高到0.5米。当前,印度还在积极研发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这将为印度提供独立于现有系统(如GPS)的卫星导航能力。该系统由7颗卫星和地面站组成,太空段、地面段及用户接收器都由印度制造,预计总成本为3.5亿美元。此外,印度还在研制“国家预警与反应”卫星系统,计划由2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3颗极地轨道遥感卫星、3~5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专用气象卫星组成。

研发新型空天飞机。2001年7月,印度科学家提出了新型空天飞机概念,即“先进跨大气层吸气式研究飞行器”(AVATAR,简称“艾瓦塔”)。这是一种小型可重复使用载人航天器,也是一种高超声速飞机。它采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是高超声速飞机技术和可复用航天器技术相结合的空天飞行器。“艾瓦塔”仅重25吨(其中60%是液氢燃料),据称能单级进入100公里的轨道,可发射重达1吨的卫星。此外,它还可用作军用侦察机进行情报搜集、监视和侦察。一架“艾瓦塔”在其寿命期内可执行100次这样的任务。

开发空间武器技术。印度在积极发展民用空间技术的同时,也在秘密研制空间武器。印度加紧开发的反卫星技术,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频武器和轨道拦截器以及信号干扰器,并计划于2010年部署动能攻击飘浮拦截器、无方向限制的射线火炮阵列和高级跨大气层空中飞行器。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还在积极试验名为“卡利”-5000的强大电子加速器,预计到2020年可当作粒子束反卫星武器投入使用。

筹建航空航天司令部。2000年以来,印度空军一直为成立航空航天司令部积极造势。印度空军领导多次声称,印度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来进一步开发太空和保护卫星等设施。2006年4月,印度形成了以其三军和ISRO共同组建印度航空航天司令部的初步构想,即“一体化航天机构”(ISC),其主要目的是使天基资产有效地为军方服务。印度空军还考虑将战略部队司令部(负责印度核武器)并入航空航天司令部中。为推动军事航天力量的成长。印度目前已开始对其军官队伍进行太空战方面的相关培训。

三、印借口“中国威胁”空间力量发展获提速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后来者”,对中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长足进步非常敏感。印度媒体多次将本国的太空计划与中国联系起来,“誓与中国争高下”的心态已表露无遗。中国已成为印度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中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则成为刺激印度加速发展的外部因素和重要借口。印度退役将军、首席战略分析家阿什科•梅塔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加紧太空军事化确与中国有关。”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后,印度国防研究所副所长达斯卡尔说,印度应当密切注意中国的发展,印度和中国是竞争对手,问题是如何保证这种竞争的健康发展。“神舟六号”升空后,《印度斯坦时报》在报道该新闻时,虽然也承认中国的太空项目主要还是着眼于科学和商业用途,但还是特意指出,不断提高的太空技术将显著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

事实上,在印度的发展史上,任何重大技术的突破,往往从中国方面寻找借口推动发展。如1998年印度搞核试验,当时的借口就是“中国的核威胁”。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来,一些印度人心中极不平衡。印度官方也明显加快了太空行动步伐。与中国有关工序存在对比意义的登月和探测火星计划,初步实现的时间节点定在2015年前后,在与中国争高下的意图十分明显。有关专家认为,印度目前已具备制造登月航天器所需的知识。考虑到印度目前的技术能力、预算和充足的准备时间,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并不为过。

印度的登月计划将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实现向月球发射探测装置,然后发射登月机器人对月球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帮助印度宇航员登月。2007年1月22日,太空舱回收试验-1(SRE-1)顺利返回地面,表明印度具备了精确发射、控制与回收太空舱的能力,标志着印度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按计划,今年9月印度将用本国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初航”。该探测器将在距离月球10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两年,绘制月球地形图和月壤中的矿物质分布情况。“月球初航”还将携带一个“月球撞击探测器”有效载荷,用于验证精确着陆月表所需的技术。

四、几点看法

1.整合相关机构是加速航天发展的普遍规律。

军事航天力量是战略性力量。近年来,外军航天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美军为了进一步增强航天力量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近年来先后改组了其陆、海、空三军的航天力量指挥机关,现已形成三级指挥机构。俄罗斯则在2001年6月1日率先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航天兵种,集中领导俄航天力量的建设与作战任务。日本也在2003年10月整合了国内的航天机构,将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宇宙科学研究所和国家航空航天实验室三个主要负责航天计划的机构合并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期望通过这种合并的方式,提高航天计划的效率。因此,印度积极筹建本国的“一体化航天机构”,旨在加强航天力量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加速航天力量发展步伐,这也是印度实现大国梦想的重要途径。当前,印度希望利用登月计划提高作为一个技术型国家的形象,证明印度能够承担太空这一前沿领域内的复杂任务。

2.印度航天的发展与其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讲,印度有着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最终目的是在太空建立空间站和星际基地,发展空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但这已明显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印度建立“一体化航天机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省必要的经费,以期实现集中突破,从而极大地提高印度本国的民族自豪感。

当前,印度的重大空间任务主要包括:年内将实施的“月球初航”任务,在2012年至2013年间发射火星探测器,以及2015年前后的载人航天任务,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据ISRO主席奈尔称,从2007年至2012年,印度至少将进行70项太空发展计划,是前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三倍,凭着这些计划,印度希望能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成为空间大国并争夺制太空权。不过,印度内部对其航天计划一直存在反对声音。批评家提出,印度目前有1/2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在每天的收入不到1美元的情况下,印度是否有必要花钱开展探月计划?

更有分析指出,决定印度是否探月最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印度作为一个人口过10亿的大国,最反映国家实力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印度均低于世界平均指数,外债高达1000多亿美元,而且诸如人口爆炸性增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国内人士指出像印度这样贫困的国家不应该启动这么多的航天计划,这笔资金可以用于解决国内矛盾和发展经济上。

3.航天发展的“跃进”态势已造成严重事故。

今年4月28日,印度宣布用本国火箭成功实现“一箭十星”发射任务,这是印度空间技术发展45年来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印度媒体一片欢呼,称印度已经“自信地成为主要太空强国”。骄人的成就和进入世界航天领域“六强”所带来的巨大鼓舞使一些人头脑不再冷静,先后提出了一些超越科学发展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目标口号,在追求所谓“超常规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2004年2月23日,印度设在斯里赫里戈达岛上的萨提什•达万航天中心附近的一座火箭助推剂加工厂由于意外事故发生爆炸,当场夺去6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生命,致使117号厂房夷为平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数百万卢比,该天成为印度“40年发展历史中遭遇的最为悲痛的一天”。2006年7月9日和10日,为向国人展示本国科技实力,鼓舞民族士气,同时也向世界宣布,印度的导弹技术和空间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领域,印度分别实施了“烈火-3”型导弹和“印度-4C”通信卫星发射,但这两次任务接连失败,使印度航天业至少倒退两年。一再发生的“悲剧”不断警示,印度的大国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差距。

应该说,印度航天并非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印度还不具备完整的工业基础,而航天事业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整体跃升。印度《政治家》报刊也对探月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印度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未过关,不可急于一蹴而就。美国空间技术专家罗伯特也称,印度的空间技术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在核心技术上没有太大突破,仍然依赖西方发达国家。他认为,印度在空间探索征程中需要做很多扎实的工作。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弥合,悲剧恐怕还会重演。(刘爽 朱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