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五年规划传递哪些信号?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07-12

    新华社记者杜宇、张晓松

    审计署11日向社会公布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细细研读,不难发现,这份五年规划传递出三大信号:更加注重维护民生、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 
 
 
 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审计,历来是群众关心的焦点。这份五年规划强调把维护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农业资金审计方面,规划提出,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检查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保障审计方面,规划提出,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规划还提出强化住房保障资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对于备受瞩目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规划提出,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保障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规划提出,要重点揭露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揭示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的突出问题。

    对于涉及民生的国外贷援款项目,规划提出大力开展绩效审计,促进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援款。

    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开创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是这份五年规划的一个亮点。规划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规划还强调,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更加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

    大胆揭露问题,是审计工作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审计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揭露问题的层面。

    这份五年规划提出,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

    如,规划提出,加大救灾救济款物审计力度,注重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揭示问题,促进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和机制。

    规划还提出,对中央财政管理的审计,要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重点关注中央财政支出方向,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