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探索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的转折点,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8)03-0005-08

  [收稿日期]  2008-03-26

  [作者简介] 陈雪薇(1935-),女,广东中山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转折点,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成功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12―1989.5)

  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成功召开。而此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为这次全会做了充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代表党中央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既是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也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报告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理论的宣言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全党当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局性问题,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错误方针,明确地作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伟大转折,其历史地位可以同民主革命时期的遵义会议相媲美。

  从1979年起,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发展国民经济遇到的迫切问题,同年4月,党中央正式确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实际上用了5年时间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把“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到1983年,全国绝大多数的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都实行了经济责任制,一些企业还试行厂长负责制。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出发,开始调整所有制结构,放宽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政策,允许开办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特别是广东等地开始酝酿创办经济特区。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下半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经济特区建设先后启动。

  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1980年8月19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这篇讲话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领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重要文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从而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自从1977年复出以后,邓小平始终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他科学地估量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制定国际战略方针,找准客观依据。1985年3月4日,他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根据这个判断,我国对外政策出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改变了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二是改变了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的战略。

  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实践,我们党开始找到、并且最终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据此,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十二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迅速发展。

  农村改革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农村还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引农村经济步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农村改革促进乡镇企业的崛起,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城市改革试点也取得显著成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改革的指导性文献。它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从此,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十二大以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4月,开放了沿海的14 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的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海南省成立,全省作为经济特区。迈出这三大步,使我国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从1984-1988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工业的发展。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长,整个国民经济跃上新的台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适时召开。它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首次系统地阐述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式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突出贡献之二,就是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它的突出贡献之三,就是首次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括,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十三大郑重地宣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历经60多年。在这一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二、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二步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成熟(1989.6―2002.9)

  1989年6月23-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中国面临国内国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特殊时期胜利召开。这次全会选举产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委员会。邓小平特别嘱咐这个“有希望的领导集体”,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眼界”和“胸襟”都要非常宽阔,“要取信于民”,“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之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关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年初,他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毫不动摇;要求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再大一点,建设的步子迈得再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这个历史性文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它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此为思想理论基础,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发表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对进入新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意义深远的3项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全会先后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二O一O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发表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些重要文献,集中展示了我国跨世纪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经过前后10来年的实践,它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第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推动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大多数国有重点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扭亏增盈成效显著。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改革和脱困的3年目标。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也迅速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商贸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00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7位。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终于在2001年2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三是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计划体制改革,有效地提高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此外,随着改革继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在逐步形成。

  第二,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是以加速信息化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重组产业结构。二是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此,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教育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 541个,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7%。四是引导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推动西部建设,促进中部发展,激励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从“十五”计划开始,各省、市、自治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找准位置,全都制定了近期发展战略。

  第三,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是在理念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二是在实践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治国,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合理、公正、高效的法律运行机制和司法体制;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公务员队伍和行政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保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四,确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推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抵制消极、愚昧和落后,倡导积极、文明和先进。

  我国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和民众心灵,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从各级党组织到各级政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98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了全社会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我国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蓝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也由解决温饱,进一步达到总体上的小康,实现了邓小平指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又相当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排除各种阻力,使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江泽民庄严地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并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结束了自近代以来被外国列强占领的历史。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回归以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和促进祖国实现完全统一。1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踊跃开展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然而,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却不断制造分裂祖国的事端,受到中国人民、台湾同胞乃至国际华人的强烈谴责。中共中央曾经一再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尽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从1989年8月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剧变,苏联最终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准则,力争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我国外交工作因此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坚信当今世界的两个根本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是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准则,积极谋求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主张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寻求各自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三是巩固和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维护正当权益。四是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积极贡献。我国政府参与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参与联合国的各种活动,负责任地处理债务、难民、预防犯罪、资金交易、技术转让、环境保护、粮食、禁毒、海盗、妇女儿童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等,赢得了各国政府、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也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尚未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共产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全面、扎实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许多有创见的理论思考,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党建工作。这主要表现在3大方面:一是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新修订的党章。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使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二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三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抓好落实,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2002—  )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通过了江泽民所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我国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所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合作发展虽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本身更是“双刃剑”。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导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际环境因而复杂多变。尽管如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制止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还在不断增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总体稳定,国际形势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们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从国内看,长期的改革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而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进入关键阶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加复杂、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正确应对各种深层的、潜在的、尖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精力、财力来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共同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归根结底是科学发展和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就是把发展建立在求真务实、尊重规律、持之以恒、依靠群众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跃升全球第4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展开。二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获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金融、财税、投资、科技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得到扩大,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推行。三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近翻番,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享有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各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整体人均寿命达到73岁,这在中国历史上和当代发展中国家里,都是史无前例的。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奠定了公平正义和谐的政治环境基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展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开拓了新的繁荣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进步,关键在于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谐,最终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的终极价值准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实际上,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分析我国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变化及其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任务,提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而本世纪头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经过多年的深入调查、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加快发展、加速崛起,东盟、非盟、阿盟等区域集团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成为牵制大国的互动要因。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使得各个大国或大国集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直接对抗在减少,务实合作在增多。国家利益仍然是国家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基本出发点。对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旗帜鲜明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指出:所谓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2005年,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发出倡议——建立“和谐世界”,同时宣布中国政府在未来若干年内将实施一系列国际援助计划。这些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经济不仅深刻影响国际经济领域,而且日益影响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甚至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它们加强宏观经济协调,推动多边经贸合作,寻求发展机遇与合作空间。我国政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坚定不移地争取和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妥善地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注重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样就为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外部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不仅在原有基础上同世界许多国家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而且同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发展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参与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我国外交在促进国内小康社会建设、捍卫国家主权、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可喜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提供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全体党员的政治素质,必须聚精会神地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根据上述精神,从2005年年初开始,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就能够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批准了胡锦涛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宝贵经验,制定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报告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有许多是第一次提出来或者作为基本国策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带有创新性、全局性、根本指导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它们将长期地、深刻地影响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发展。

  这些观点主要是,第一次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好置于快之上;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这方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到2020年这方面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提出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的“第二次革命”,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继续坚持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都不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被邓小平称誉的“中国的发展路线”。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者不可缺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脱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第三,坚持党的组织路线。实行任人为贤、公道正派的干部路线;实行民主集制的原则;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0~153.

  [2]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