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个性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谢幕
来源:央视国际 更新时间:2008-07-19


 
  央视《新闻1+1》2008年7月18日播出:政府·新闻·发言·人。以下为节目内容。
  离开新闻发言人岗位,调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今天卸任。教师、记者、发言人,独特的个人经历,优点、缺点、个性,曾经面对的各种争议,五年的新闻发言人岗位上有哪些感受和体会?面向媒体、服务群众、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五年以来发展情况如何?又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新闻1+1》正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政府新闻发言人很像是排球场上的一个二传手,把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的新闻传递给所有的受众和老百姓。而今天他由一个二传手变成了一个新的单位的一把手,政府新闻发言人是一个要传递与政府 
有关的各种各样公众所关注的新闻,但是今天他的离任成为新闻。来,一起让我们走近他。

  解说:

  7月18号下午一点,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出现在新浪网聊天室门口,顿时被记者团团为主,和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记者来采访的不是教育部政策新闻,而是关于王旭明本人的新闻。

  新浪网聊天室主持人:

  他非常具有争议,而且非常的令人瞩目,他在网上同样引起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非常荣幸地为大家介绍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或者说教育部的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欢迎您。

  王旭明:

  你好。

  新浪网聊天室主持人:

  等待着您的下一个工作岗位是什么?

  王旭明:

  和新闻发言人的关系没有什么更多联系的一个岗位,我愿意默默无闻的工作。

  解说:

  五年时间,在经历了一百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后,今年六月,王旭明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他将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五年已经是奇迹了。

  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几乎每次,只要王旭明出现、说话都会被媒体公众热议,有人称他是给教育部添堵的官员,有媒体甚至曾公开发实文尝评,要求王旭明辞职。

  新浪网聊天室主持人:

  这次您的离任跟您说多了有关系吗?

  王旭明:

  我不认为我这次离任与我话多有关系,你别忘了我还升了一级呢,从行政级别上还升了一点呢。

  解说:

  在成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前,王旭明经历丰富,他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丰台第七中学从教七年,1991年进入《中国教育报》当记者,1998年从报社总编室主任的位置出来,任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2003年4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在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期间,王旭明精力充沛。2007年,为了寻求新闻发布会形式的创新,王旭明在有关领导提议下,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王旭明很注意主动和媒体沟通,为了能吸引媒体关注可谓挖空心思,除了最普通的新闻发布会外,他还组织新闻采访团到一线采访,举行新闻吹风会,做访谈节目,请网站直播新闻发布会等。

  除新闻发言人外,一直对主持人工作情有独钟的王旭明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并主持了一档节目——《问教》。

  王旭明:

  7月10号是最后一次的新闻发布会,然后今天是最后一次的新闻吹风会。

  解说:

  7月18号下午,王旭明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应邀参加进一步做好2008北京国际新闻工作新闻发布会工作会议,这可以算是他最后一次告别言出。

  王旭明:

  北大本身的博士生没有房住,这些消息其实有的是有一点影子,我们都及时的应对,但这个当中以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影响学生利益的事情。

  解说:

  而颇有戏剧效果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全是他的同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

  王旭明做教育部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这几乎在一个部门里头做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算是最长的一位。

  今天我们在演播室特别请到了王旭明,而且不仅仅是关注你个人,同时关注你和你所有同行在过去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头趟出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这样一条路。首先可能这个问题很简短,但是也很难回答的,如果给自己这五年新闻发言人打一个分的话打多少分?

  王旭明(观察员):

  我自己打?

  主持人:对,100分满分。

  王旭明:

  谦虚一点60分,及格,自恋一点80分。

  主持人:

  我觉得可能自恋一点这个词也是谦虚的一种说法,首先扣掉的分是在哪里头?

  王旭明:

  扣掉的分,最主要的是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还不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比方说我们的新闻发布制度有待完善,我们的媒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等。

  主持人:因为当自己离开这样一个岗位的时候,一定会有问心无愧的地方,这也是刚才你谦虚点打80分,其实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鼓励,你觉得问心无愧的是在哪里头?满意的是在哪里头?

  王旭明:问心无愧的就是这五年多来,应该说教育确实是老百姓非常关心,是最为关注的这五年。

  主持人:几个火山口上的一个新闻发言人,你是其中一个。

  王旭明:是这样的。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面,我应该是尽自己最大的心智、最大的能力,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想把这件事做好除了职业性的要求之外,我在刚开始也不知道,因为我做了五年的新闻处长,在做这个工作当中,一步一步实践当中,再加上理论的不断补充提高,越来越感觉到以新闻发言人为核心的新闻发布制度,三个字:太好了。

  主持人:

  自己刚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定有一种预期,经过了这五年的时间,也有一个逐渐的校正和适应的过程,你觉得出发的时候设定的新闻发言人跟自己做完五年的时候,有哪一些是相同的?有哪一些是不一样的?

  王旭明:

  可能出发的时候更激情一些,更冲动一些,对在路途上有可能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估计的少一些,但是在行走的过程当中,越来越感到有些艰难,当然也有一些享受。

  主持人:

  最开始有没有给自己一个准则?说我要做政府新闻发言人一定得强调这几个关键词,这几点?

  王旭明:

  有的。首先在我没有做新闻发言人之前,我做了七年的记者,然后又做了五年的新闻处处长,在这一段经历当中,我自己感觉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能给我提供良好的服务。我做新闻处长的时候,我就希望我尽可能的提供给记者一些最基础的服务,给那时候的新闻发言人提供一些服务。在我做了新闻发言人之后,我就觉得在这些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这样几个,我给它归纳为16个字,我觉得作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首先要传达政策。第二个是要引发深刻。第三个是要提升理念。第四个叫丰富情感。在这16字的理念当中,我觉得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打了60分的是传达政策,我觉得要传达政策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当然还要尽可能的形象、生动、具体、感人,要做到这些要求,都有很多内容,但是我觉得最最重要,也是最最难的是及时,因为我们太习惯于……

  主持人:

  一停,二看,三通过。

  王旭明:

  对,我们常常是这种现象,当谣言传遍天下,真理刚刚穿鞋,当谣言已经深入人心,真理开始上跑道,当谣言已经深入骨髓,那么这个真理开始全方位地出动做工作,老是慢半拍,所以这个事半功倍。

  主持人:

  及时非常重要,但是有一点是你身上非常强有力的一个特点,可能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伴随你的一些争议甚至批评也与此相关,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表扬也与此相关,就是做一个安全的新闻发言人其实可能相对还容易一点,比如说选择安全一点的语言,但是你经常会选用生动的,跟大家容易接近的语言,但是也容易蕴藏一些风险,你是当初没有感受到这种风险吗?为什么要选择不太安全的一些语言方式?

  王旭明:

  我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确确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有许多好的政策,但是这些好的政策实实在在地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文件中,停留在会议里,停留在上下级的传达程序上面,真正要进入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觉得可能还要有相当的一批人专门来做这个工作,相当一批人专门来做这个工作我就感到很荣幸,我是这样的人之一,当然我可以有非常稳妥的办法,比方说这样宣布,记者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来宣布关于什么什么的决定,教育部决定今天什么什么,今天下午发文件,教育部强调,我觉得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把政府的声音传出去了,我觉得要想把政府的声音传出去,以文件解释文件,以念文件,说文件的方式,传播效果几乎为零。

  主持人:

  只出了你的嘴,没入人家的心和脑。

  王旭明:

  对,说的非常对。所以我就特别欣赏我最欣赏的新闻发布的一个导师启蒙者,也是对我们国家新闻发布工作做出卓著贡献的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同志,我觉得他的特点对我非常有启发,就是立场站在政府上,语言是自己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新闻发布工作实践当中也努力追求立场是政府的,语言尽可能用自己的。

  主持人:

  但是你也因此面临过批评,也面临过我的批评,咱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

  王旭明:

  好。

  (播放短片)

  2006年4月1日《中国周刊》节目资料

  王旭明:

  今天我要向各位阐述的第二个新闻是关于中小学代课人员清退工作的有关情况。

  可以预期,在尽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记者1:

  四十多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有的代课不是半年、一年,有的代了好长时间,很多代课老师获得的薪酬可能还不如去一个车间打工,一下子辞退了,对他们的安置问题,他们的权益保护问题(怎么办)?

  记者2:

  他们被辞退之后是不是可以得到适当补偿?44.8万代课教师被清退之后,农村的中小学师资力量是否有保证?

  王旭明:

  刚才我在发布新闻的时候用到两个字:“清退”,特别强调是清退代课人员,“清退”是什么意思?就是清理和退出的意思,至于您说的有可能产生各种遗留问题,情况可能很复杂,具体情况很不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看,但是清退的原则是不动摇、不变的。

  白岩松:

  “清退”二字非常无情,像是对犯了错误的人们用的词汇,然而几十万的代课教师在过去很长的历史阶段里为中国教育的贡献人所共知,而在贡献的同时,他们几乎拿着最低的工资,甚至在西部一个贫困县,70%的代课教师20年里只拿着每月40块钱的工资,是很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六分之一。人们疑惑,面对他们该用“清退”这样的词汇吗?我们的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台可不可以更温暖一点呢?

  主持人:

  我不说抱歉,因为这么多年我们很熟,有的时候互相彼此很坦率地提出这样的意见,就事论事,但是当做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时候一下子在所有聚焦的面前会面临一些批评,一般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

  王旭明:

  因为我反复强调是做过媒体的,有媒体经历的人做这件事情,我觉得有一种独特的优势就是理解,非常理解媒体的工作状态,它的工作目标。你应该知道官员和媒体是两种工作状态,两种工作语言,两种表达方式等等。

  就像刚才你说的那个事情我还非常重视,虽然我当时传达的是一个政策的声音,但你这期节目看完以后,我在深深地反省自己、检点自己,传达的政策是没错,但是在传达的时候,就像你说的是不是再充满人情化一点,再温情一点,因为这项政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这项政策这种现象产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本人,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我们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对这样一种现象应该更加客观、更加实事求是地分析。

  主持人:

  我为什么刚才拿出了这一段呢?我不好意思拿别人批评您的,那好像是借别人的剑,但是我看到了您在关注这种批评,然后自己会产生一种校正的系统,这在政府新闻发言人来说,我们曾经以为很难做到,这些年面对了很多了批评,甚至有的批评可能不一定是正确的,面对不正确的批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王旭明:

  面对不正确的批评,包括失实的,包括放大的,包括夸张的,甚至包括丑化的等等,可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我始终坚持着,就是在传达政府声音的时候,我觉得我宁愿冒一点风险,也不去走那种所谓的照本宣科式的。

  我就给你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党和政府反复多次地提出我们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要努力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要眼光向下,努力地适应各种需求等等,这些政策反复说,但是给人的印象总不深,于是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就说了一句话,我说媒体对于大学生,包括著名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去养猪,媒体不必哗然,就是所谓的“名校生养猪论”。

  主持人:

  但是背后是有你另一种想法在里面。

  王旭明:

  对,另一种想法。但是我觉得这样一种比喻有当初的语境,所以就非常能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讨论,我觉得这种传播效果和照本宣科的传播效果绝对不一样。

  主持人:

  如果最简短的一句话,在这个段落还有一个问题,作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另一方面对媒体,在这两者之间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旭明:

  我始终认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他是干嘛的?我形象地比喻为他是搭桥人,桥的这一面是政府,桥的这一面是公众,两端一面是政府,一面是公众,在桥上来回走的人是谁呢?是媒体,媒体愿不愿意到你这个桥上来?因为有很多桥,有很多路可以走过去,它愿意不愿意到你这个桥上来,我就看新闻发言人或者新闻官桥搭的好不好,所谓搭的好不好就是你的各种服务是不是到位了,你是不是能够得到媒体的认同,同时也得到政府的认同等等。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会跟王旭明一起来探讨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近五年所走过的道路,之后继续关注《新闻1+1》。

  主持人:

  新闻发言人其实在中国的各种书籍或者说是相关的文章里头出现的年份似乎很早,比如说我昨天还看到了像龚澎跟乔冠华的一篇文章里头,龚澎也曾经在很多年前就做新闻发言人,但是比较有规模的,正式重视这个问题应该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拉开大幕的,从此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从中央一直到省级,到地市,开始了这样一个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的过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播放短片)

  非典时期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

  卫生部办公厅4月25日发出关于非典型肺炎集中收治预案,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

  解说:

  这是2003年,一场非典使得政府信息的及时披露成了刻不容缓的需要,这一年由此也成为中国新闻发布工作的转折之年。

  2007年7月13日《新闻会客厅》

  王国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原来我们很难,要请一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来开发布会,打电话、正式去函,有的时候说是求吧,但是非典完了以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不是我们去求,有很多情况是回过来了,要求我们开发部会。

  解说:

  而在此之前,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许多政府部门都没有得到重视。

  那是1982年3月26号,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出席没有座位,大家就站在我周围。

  多年以后,钱其琛在回忆录《外交十记》里开篇就写到这场由他主持的外交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这场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次由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议时间还不到五分钟,没有安排记者提问,但他成为了次日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然而此后很长时间里,大多数部委认为新闻发布只是对外宣传部门的事儿,主要是为国外媒体服务的,因此对国新办的新闻发布经常有部委不愿配合,遇到地方突发事件,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畅通,政府部门常常因此陷入被动。直到2003年遭遇非典,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3年9月22日《中国新闻)

  解说:

  国务院新闻办首次举办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9月22号在北京开班,第一批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各个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和主管新闻的官员。

  据介绍,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全球新闻传播与新闻发布的专业知识是这些发言人的必修课。

  解说:

  2004年12月28号,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对外公布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式,媒体评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迈上了新台阶。

  新闻发言人焦扬:

  城市容貌标准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将为上海建设宜居城市……

  解说: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同时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率先进行新闻发言人定点、定时自主发布新闻,而许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也都因为高出镜率和鲜明个性成为被媒体和公众聚焦的明星式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焦扬:

  显示了上海的民营经济……

  新闻发言人1:

  我认为这些都不可信。

  这个超出了我所能回答的这个问题的范围。

  没有注意到这个消息。

  王旭明:

  断章取义是真正的无知。

  对谁的讲话理解都要具体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去。

  新闻发言人2:

  非常高兴我们又见面了,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

  非常坦诚地向你们表示自己的歉意。

  主持人:

  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我认为是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完成了很重要的起跑阶段,今后还要继续更好地向前走。您做了五年,特别想对你的同行,觉得我们整个政府新闻发言人还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是什么?

  王旭明:

  我觉得在说改进和提高之前,我特别想说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要不断地改进和不断地创新。如果新闻发布制度平移到我们国家来,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不断改进的意识,我觉得很难有不断进步。

  从教育部来讲,我刚才看了,我是非常荣幸,2003年出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004年教育部召开了32场新闻发布会,实现了量的突破。2005年教育部在实现量的突破的同时,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有记者吹风会,组织采访团采访做节目等等,又增加了十几种形式,品种丰富起来。到了2006年,刚才片子里说了,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党组支持下,教育部提出来了定时、定点的新闻发布制度,和卫生部、公安部一起,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举行了26场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到了2007年的时候,我们把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布厅搬到了田间地头,老百姓特别欢迎。我深受启发的是到宁夏固原,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区,一个75岁的老革命看到我们把政策宣传到了田间地头,宣传到了学生当中去,感动的不得了,握着我的手说共产党又回来了,如果我不是此情此景,我难以想像这种政策深入人心的效果。今年2008年我们又在想把电视新闻发布会的这种形态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就是做成电视节目,所以我特别希望你主持更多的节目,来宣传我们的教育政策,大家一定爱看,我们主持这档节目做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叫《问教》,每周晚上十点半来播出。

  主持人:

  我特别明白您这段话的意思,也同时希望接下来的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继续向上上台阶。

  王旭明:

  是这样。

  主持人:

  但是您还没说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王旭明:

  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说八个字,一个,强力推动,谁推动?政府、各有关方面要强力推动,而不是可干可不干,必须干,因为这是一个太好的事情。

  第二个,保质保量,所谓保质保量就是光有量,比方多少新闻发布人,多少新闻发布会,不行,要有质,确实它是新闻发言人,确实新闻发布会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主持人:

  最后在今天我也要特别送给您几句话。很多年前一个老前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政声人去后,在他做这个职业的时候,有批评有表扬不重要,关键看他离开的时候别人对他说什么。今天特别想对您说,非常感谢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头,你在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前进当中用心做出的努力,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衷心地对您说谢谢,同时希望你今后更多的同行越做越出色。

  王旭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