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滨
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热潮之后,信息化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信息资源整合。只有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打破行政信息壁垒,实现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信息整合需要科学的技术策略支持。 本文通过对最新信息整合技术手段进行梳理,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整合的技术策略。
一、信息整合主要技术概览
1、Webservice
Web service在应用程序跨平台和跨网络进行通信的时候是非常有用的。通过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用标准的方法把功能和数据暴露出来,供其它的应用程序使用。Web service适用于应用程序集成、B2B集成、代码和数据重用,以及通过Web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通信的场合。
当然,Web service在有些情况下会降低应用程序的性能。例如,一台机器或一个局域网里面运行的同构应用程序就不应该用Web service 进行通信。
2、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在数据库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为了决策需要而产生的,它决不是所谓的“大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是一项基于数据管理和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和解决方案,它将成为数据库市场的新一轮增长点,同时也将成为下一代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解决信息整合问题,让各个部门马上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不现实,必须分多个步骤走。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数据目录的统一标准,开发相应的元数据模型。伴随信息整合和数据仓库的深入应用,有望产生一种新的行业,即数据服务业。
3、网格
网格计算,指的是将多个服务器和存储器当作一台大型电脑协调使用,使它们在高速网络上动态地共享计算机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计算需求。它是一种非常适用于服务导向架构的基础设施,两者结合可满足当今企业对灵活性和动态性的迫切需求。
当前全球网格实施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集中在大型机构中。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其内部对计算能力、数据等资源的共享需求才会巨大到需要网格技术的支持。虽然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还不够大,但这不代表我国在网格应用领域就没有机会。我们迫切需要进行的是促进网格的应用,只有用才能促进发展。
4、工作流管理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概念,目的是将一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过程,约束这些任务的执行和监控,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制造业领域,结合先进的ERP应用系统得到较好的应用。
二、信息整合技术手段选用策略
1、互联互通,共享网络软资源——Webswevice,让软件走向大同
以下情形适宜采用Webswevice:
①跨越防火墙的通信——如果应用程序有许多用户,而且他们都分布在世界各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都会有防火墙或者代理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DCOM就不如使用Webswevice简单了。
②应用程序集成——可把不同语言写成的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各种业务程序集成起来。应用程序经常都需要从运行在古老的IBM主机上的程序中获取数据;或者再把数据发送到主机或UNIX应用程序中去。即使是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的软件厂商生产的各种软件也常常需要集成起来。
③B2B的集成——可以实现跨公司的商务交易集成通常叫做B2B集成。Web service是B2B集成成功的关键。通过Web service,可以把关键的商务应用暴露给指定的供应商和客户。可以让任何指定的合作伙伴轻松的调用你的商务逻辑,而不管他们的系统在什么平台上运行,使用的是什么开发语言。
④用Web service来集成各种应用中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把当前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结构扩展为组件和Web service 的混合结构,也可以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第三方的Web service 提供的功能,还可以把自己的应用程序的功能通过Web service 提供给别人。所有这些情况下,都可以重用代码和代码后面的数据,是软件重用的一种非常有力的形式。
还有许多情况,Web service根本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①、单机应用程序。目前,我们还有很多桌面应用程序是供商用和个人使用的。其中一些只需要与运行在本机上的其他程序通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就不要再用Web service ,最好直接用COM或其他本地的API来进行应用程序间的调用。当然Web service 也能用在这些情况下,但那样不仅消耗太大,而且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②、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在这些程序里使用DCOM会比Webswevice有效的多。总之,只要你从应用程序结构的角度看来,有别的方法比Web service 更有效,更可行,那就不要再用Web service。
2、互联互通,共享网络网络硬资源——网格,让硬件实现联手
目前,应该采取样板工程的方式,通过构建若干网格应用的实例,使各行各业看到网格技术应用的好处与付出代价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推进网格应用的发展。在一个机构中构造网格,要突破若干障碍。一些是技术上的,另一些是非技术的,涉及到管理、体制等问题。
首先,从整个机构中选择两三个小部门来构造一个样板,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并展示出实施网格后的得与失。
第二步是根据样板的建设提供用户需求和担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样板中进行检验。
最后,将网格扩展到其他部门。由于已经基本解决了所有问题,在扩展过程中只需要采用复制样板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就能够完成。
在网格应用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样板的建设。一个样板的完成,需要经过4个步骤:
第一步是计划。确定构造网格时的目标、规模、代价和时间等问题。第二步是构造。在每个节点形成一个自治系统,并相互连接他们,形成网格。这一步有很强的系统集成味道。第三步是运行。建议由一个团队,来管理、维护网格系统,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一步是管理。目的是在系统中形成可管理的机制,使得用户能够获得相关的各种报表,也能完成各种形式的计费,并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等。
3、在数据梳理中积淀知识——数据仓库,让信息更智慧
为了实现数据仓库的成功应用,应从应用层和技术层两个方面入手。
①应用层—— 目前,数据仓库项目通常都是由技术部门扮演重要角色,业务部门参与较少,但实际上,没有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很好的沟通和协调,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成功的管理指标体系的。由于数据仓库技术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和分析手段的大融合,从技术上来说,数据仓库的实现并不困难,而关键在于怎样使用它。为了让技术人员知道数据仓库“做什么”,让业务人员了解具体分析应该“怎样做”,应将技术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起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优势。
②技术层—— 技术层可以分为数据模型、前端应用和系统管理几个方面。
首先,数据仓库模型该如何构造是国内金融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外厂商几乎都提供了自己的模型,但具体到我国的金融企业,要想真正走向数据仓库应用成功之路,必须从国外的模型框架中跳出来,打造出符合我国金融企业特点的数据仓库模型。成功的数据仓库模型应能应付数据源及业务逻辑的变化,应能满足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其次,数据模型建好以后,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应在前端建立相应的应用系统,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市场分析和风险控制系统等。这就需要在数据仓库上进行数据挖掘,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充分体现建设数据仓库的意义,最终为企业带来效益。常用的前端展现工具如果只是停留在直接使用某一工具的层次上,将很难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系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定制。
再次,数据仓库的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系统参数管理、ETL过程监控、ETL日志管理、前端应用监控、系统元数据管理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数据仓库系统管理员应具备的能力。
4、在业务合作中实现集成——工作流,让协同更完美
目前工作流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大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工作流的理论基础,包括体系、模型、语言、接口等;工作流实现技术,包括性能、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包括实施方法、应用集成等。现在,工作流主要应用于企业ERP中。
工作流在ERP系统的发展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对企业IT的应用带来的变化是极其强烈的。以工作流为基础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可以将工作流和ERP的事务处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将具有更好的集成性,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工作流与ERP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把握以下关系:
①以工作流实现ERP和OA集成 ——企业过程管理非常重要,经常有些业务是贯穿ERP和OA两个系统的。例如采购流程包括:采购申请、申批、定单、验收单、入库单等,他涉及到组织、角色、任务和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恰如其分地将办公审批、流转、发布等流程控制与ERP系统结合在一起,让企业过程管理随时得到监控。
②工作流和BPR ——工作流与BPR的概念,已经被几乎所有的研究者联系在一起研究和应用。一个基于工作流、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对于BPR十分重要。
工作流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重组和ERP系统动态重构的关键技术,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应用程序按用户定义的流程或路线进行运行。基于工作流的ERP系统,可以通过流程的再定义,灵活地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连接在一起,快速完成企业BPR和ERP系统的搭建。
工作流管理技术是解决业务过程集成的重要手段,它与ERP或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和过程的自动化,使企业领导与业务系统真正集成,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构。
上述新技术将成为未来信息整合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目前,用户要进行信息整合,借助供应商提供的整合产品是实际的选择。关注技术手段,就是要关注供应商产品背后的技术,就是要看供应商跟进技术的能力,就是要看供应商的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发展尤其如此。在一个个信息孤岛形成之后,如何将这些信息孤岛联接起来,在各个孤岛之间架起一座座高速公路,实现无障碍地在各个孤岛之间快速奔驰,依然任重道远。用户只有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拥有前瞻性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针对各自不同的信息化阶段,采用不同的整合技术,才能使信息整合有序、持续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