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智”造喝彩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绚烂的烟火点亮北京的夜空,闪亮的显示屏“绘”就开幕式水墨画、消防“电子兵”保障奥运场馆零火灾、国产体育器材打破多年来国际品牌对奥运赛场的垄断……在为之震撼、为之喝彩、为之骄傲的同时,人们不禁好奇,这些产品都来自哪些企业?

  其实,制造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并不是奥运赞助商,但是为了亮相奥运会,进入全球观众的视野,提升品牌影响力,他们以过硬的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和全方位的服务,挺进奥运会,服务奥运会,也为中国制造赋予“智” 造的新形象。

  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各地运动员大展身手的竞技场,同时也是全球众多企业一较高下的舞台。虽然这届奥运会在自家门口举行,但在比赛器材、用品的选定上,国际奥委会和各个国际单项体育协会都有着严格审核,并不会因为中国是奥运会举办国就偏袒使用其产品。能够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标,最终走进奥运会,无疑预示着中国制造“代表们”的成功。

  经过本届奥运会的洗礼,中国制造品牌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它们在与国际大品牌的竞技中逐步走向成熟,既展示了自主品牌,也向国际同行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为将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创造了诸多条件,有利于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争取“全球金牌”。

  中国“智”造的精彩亮相,也要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转型与升级。30年来,我国制造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不断深化,环保投入不断加大,市场环境不断改善,都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已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促进了中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仍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在研发高科技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不断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北京不是终点,中国制造走好“后奥运”时代才是真正的考验。中国经验证明了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可能性。相信在未来,“中国制造”将完全告别“廉价低质”的代名词,迎来与“发达国家制造”真正同台竞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