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应急指挥系统典范 H3C助力津网络建设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轻羽毛

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了《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旨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协同指挥

然而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在建设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各部门都或多或少都有各自内部的规章制度,一些部门还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所以应急指挥及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的核心词就是 “整合”和“协同”,整合是手段,协同是目标。“整合”贯穿了业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的全过程,整合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平台和应用系统,使之协同工作,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协同工作,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以应对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整合和协同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天津市经济发达,各重要单位信息化建设比较先进,一些部门还有了应急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整合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平台和应用系统,使之协同工作,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协同工作,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成了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天津市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考察其他省市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吸取有益经验,探索符合天津市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已有各种资源,将之有机融合,使得现有资源能够高效融合,发挥最大的效益。

天津市作为直辖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应该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方案的研究,并结合天津市自身的特点,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两步走”完成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第一步初步建成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市应急指挥中心与应急专项指挥部和部分单位的应急系统连接;第二步开发并完善应急指挥系统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扩大应急指挥系统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建设是重中之重

那么应急系统要如何建设呢?H3C天津代表处的工程师是这样认为,“从天津的实际情况考虑,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各部门的互联互通问题。因此,网络建设永远是优先的,没有网络,后期的安全、语音、视讯、存储等应用等一切都无从谈起。”

H3C凭借对网络的深刻理解,为天津市设计构建了应急指挥的核心网络,并且在应急指挥中心的辐射下,天津市水利、气象、卫生、地震等专项应急指挥部,均通过H3C路由器和交换产品实现了与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节点相连。在应急指挥中心内部的局域网又部署核心交换机S9505,提供了高性能的交换能力,确保了网络业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H3C在“安全渗透网络”的理念下,对应急指挥中心网络进行安全设计,部署了SecPath网络防火墙和SecEngine,确保网络间互访的安全,提高了网络安全的监控能力。

据悉,天津市应急指挥系统第一步一期建设工程已经于2007年11月份完成,初步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网络以市应急指挥中心、市公安局和市人防办为核心节点,借助现有的人防系统资源、公安系统资源、政务网资源及租用等方式实现第一期中相关单位的连接。实现了数据,无线,视讯,监控和语音的融合,并在实际的运行中初见成效。很多重要单位都已将各自原有的专项应急指挥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了网络连接。

系统经受检验

天津应急指挥系统刚一建成就经受了灾难的考验,2008年1月13号,天津市蓟县山体发生滑坡,10多名工人被掩埋,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前方移动通信车进行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后方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实时会商决策,协调各种人力和物力进行抢救,对外统一发布灾难处理进展。在这场灾难处理过程中,应急指挥系统一方面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高效准确的处理事件,提高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及时的公布事态进展,使公众掌握事态情况,有利于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