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中研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办公自动化建设为核心阶段、以行政监督为核心的阶段、以及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阶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为:

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

  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逐渐达到高峰,尤其是政府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著,由中央级城域网、中央到副省级以上地方的广域网、以及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本地城域网组成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已经基本建成。

二、“十二金”工程中的部分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有利于我国行政监管能力的提高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十二金”工程中部分项目已经初见成效。“中办发17号文件”中把“金字”工程提到重要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十二金”工程由国家发改委主持建设,其内容包括金宏、金关、金税、金财、金融(含金卡)、金审、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当前,“十二金”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三、电子政务建设已开始强调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以公共服务的新理念赋予“行政监管”新内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信息化“目的是要提高行政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勤政廉政。说到底,如果搞信息化后不能便民,反而更麻烦和更复杂了,就没有生命力。要确实让老百姓感到信息化是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这才有意义”。当前,我国已开始强调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改进政府行政监管职能的行使方式,通过“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手段更为“人性化”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

  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在2000年前后开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已成为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国信办连续3年委托赛迪顾问组织“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2004年的评测结果显示,中央部委、省级、地级政府超过9成拥有门户网站,商务部、药监局、北京市、上海市、青岛市等政府门户网站达到了比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县级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接近70%,比2003年增长60%。但在整体上,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发布阶段,不能满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要求,门户网站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亟需加强。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初见成效,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电子政务的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突出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缺乏整体统筹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良性发展,必须要搞好战略规划,明确电子政务的使命是什么、发展战略是什么、关键要素是什么等等。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普遍经验。但是,我国目前对这样一系列战略级要素还有待充分的研究与认识,在整体上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划。虽然17号文件对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纲领性文件,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具体设计与实施工作的总体规划,各地各部门只能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探索和设计,从而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更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

  由于缺乏跨部门的统筹规划,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大项目均以单个部门牵头建设,而且协调机制不畅,认为造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严重的“烟囱”现象,使得跨部门应用的推进困难重重,导致我国信息化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内容与“五个统筹”的要求相差较大

  “十二金”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十二金”工程无论在布局上,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与“五个统筹”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通过信息化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不够。“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主要以互联网络开展,但我国农、林、牧、渔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仅占总数的2.3%,决定了我国农业部门的系统应用水平普遍较低,而且信息化明显偏重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布,在农业气象、农业土地资源管理、农业防灾救助等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政务建设注重服务于经济领域监管,涉及社会公共事业的内容较少。首先,“十二金”工程的布局不够合理。“十二金”工程中大多数项目都是服务于政府行使经济领域监管职能的,例如,金宏、金税、金关、金质、金融监管、金财、金审等工程,而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其次,服务于社会及弱势群体的项目应用效果不佳。例如,“金保”工程中仅劳动就业管理系统发展较好,其他几个重要系统的应用相对落后。

  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距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已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迫切性,但电子政务在此方面的应用效果总体不够理想。“金水”工程中除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较好外,其他系统应用效果普遍不理想。在城市建设规划领域中,城市管理、城市给排水管理、垃圾污水处理,及城市环境优化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三、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建共享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或者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它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联系公众的纽带。但是,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缺乏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在跨部门基础信息资源共建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启动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但是推进效果不够理想。我国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缺乏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例如,缺乏法人单位信息和人口信息的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很难建立,制约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主要应用的深入发展。

  在跨部门信息共享上,仅在工商与税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等方面进行试点尝试。尚有很多跨部门的关键业务没有理顺信息流程,信息共享程度低,并且对信息资源的核心价值和重要地位尚未认识清楚,“重开发,轻利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归结原因,主要是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加工、存储、交换、发布等的管理制度。而且,部门间信息共享缺少顶层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及交换体系作为参照。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限制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存在障碍,造成跨部门政务协同困难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还任重道远。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而来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结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行政效率有待提高,透明度较低等。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障碍。

  特别是现有的部门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造成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困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信息资源在部门间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信息流不顺畅,不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这些我国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瓶颈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