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信息城管创奇迹 北京攻克城管难题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4-05-30
       城管,似乎一直就是地方政府与百姓都不买账的老大难问题。地方政府每年在城管上“大把大把地烧钱”,可换来的依然是“谁都不满意”。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自2004年10月启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城管问题的平均处理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左右缩短到了12.1小时,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现在每周的城管问题处理量相当于原来的半年处理量。

  这一城管奇迹,依靠的是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而创造的新的城管模式。现在东城区居民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小广告等问题,都可以在短至数秒内反馈给监督和指挥中心,然后在一天内基本都能予以解决。

  据了解,目前新模式的技术等投入只有1680万元;而未来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

 网格化城管新模式:

  比尔·盖茨称赞的“世界级案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6月中旬的某个下午。北京市东直门外大街西口的一个隐蔽的地下通道里,几个小商贩正在偷偷摸摸地对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小声吆喝:“新片!大片!抢先看!高质量的DVD,一口价8元”他们一边叫卖,一边不停地向周围机警地张望。突然,像变戏法似的,几个城管监察人员一下冒了出来,还没等小贩们回过神,便被逮了个正着。

  城管监察人员的出其不意,让小贩们一头雾水:如此隐蔽的“根据地”,如此频繁的“流动战略”,为什么没能“骗”住监管人员?更让小贩们费解的是,凡在东城区内的那些无照经营的商贩,不论怎么躲躲闪闪,最后都被监管人员统统“缉拿归案”。

  出租司机则有另一番感受,驾车在东城区,以往令人头痛的井盖丢失所带来的陷阱一扫而光。

  与此同时,人们并未看见声势浩大的城市监管巡逻车和城市监察队。对此,无照经营的小商小贩们更为发怵,自叹在东城区这块地皮上混饭难,游击战不好打,随时都有被抓危险,大好市场就此“沦陷”。

  东城区监管人员莫非真有“天眼”?

  其实,“天眼”就是东城区政府依托数字城市技术研发的“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系统”。早在今年5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微软全球移动应用开发合作伙伴大会上,比尔·盖茨特意介绍了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政府运用移动应用技术支持政府办公的业绩,并称赞这种城市管理新模式是一项“世界级案例”!

  6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北京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二楼的呼叫中心。大厅前排有3名接线员,其中一人正接到城市管理监督员上报的信息:“这里,有无照商贩卖盗版光盘!”接此信息后,后排的3名值班长,审核确认消息无误后,立即将任务派遣给城管监察大队。从案件发现上报到结案,前后仅用时35分13秒。

  “网络地图”与“城管通”:

   将城管信息化

  在现场,记者发现了墙上的一幅电子地图大屏幕,城管中心的高琦主任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的网格地图技术,它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网格划分遵循现状管理、属地管理、地理布局、方便管理等原则。我们把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按照功能区划,将6大类56种城市部件和7大类33种城市事件问题都赋予8位代码,这就是它们的“身份证”,并将它们的“身份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于是,发生在东城区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部件和事件问题,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小广告等问题,流动巡视的监督员通过配备的‘城管通’,通过城市管理特别服务号13910001000,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及时发送到监督中心。”

  高主任点击、放大了其中的一个网格,该地区的井盖、树木、公共活动设施、宣传栏等城市部件的数目和位置,立即显示得清清楚楚。接着,高主任重新刷新屏幕,只见万米单元网格图上,闪烁着许多红点。

  他说,这些红点是监督员标记,表明目前有132名人员在岗。每个监督员每班分管10多个网格,大概有18万平方米和1400个城市部件,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高主任又点击了其中一个红点,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正在上岗的监督员刘宏顺,紧接着,刘宏顺的工作记录也清楚地一一显现。

  随后,高主任将屏幕重新切换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现在负责协调原有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27个专业部门和10个街道的城建科、爱卫会等,并在内部新组建了设施办,专门负责与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协调。”

  “指挥中心正在处理中的案件也由分类,”他指着屏幕说,“图标为绿色的,表明该案件未超过处理时限;黄色的,表明已经到达处理时限;如果是红色,则表明已经超过处理时限。如果案件派出1小时后专业部门仍没有办理的,指挥中心将打电话督促。”
  据介绍,这套系统已经能将时间精确到秒。随后,大屏幕显示了6月19日的一项解决问题进度表,从接收信息举报到监督中心监督员核查完成,对所有时段里的办事人员,都有精确记载。

  据了解,现场的流动监督员,多为四五十岁的下岗人员,目前有3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对此称赞说:“新模式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政府与居民‘零距离’互动,形成了百姓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新局面。”

  信息化城管模式:

  低成本、高成效

  高琦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以前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地域,每平方公里的管理成本费用高达2300万,一年投入是6个亿。但尽管投入如此大财力,但限于原有的城管方式相对滞后,老百姓总有一串串“投诉没门路、解决无期限”的烦恼。

 自2004年10月网格管理新模式投入运行以来,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达到了90%以上(过去仅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了98%,处理率为90.09%,结案率为89.78%;城管问题的平均处理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左右缩短到了12.1小时,平均每周处理问题360件左右,一周的效率竟然相当于原来半年处理的数量。新模式不但办事能力强,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万米单元进行不间断巡视,这使各专业部门的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了10%左右,并相应节约了有关部门的车辆成本以及外出补贴、误餐费、车辆汽油费、保养费、维修费等巡查成本;由于问题定位精确、任务派遣准确,而且克服了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端,各专业部门的人工费、车辆使用费等部件、事件处理成本也大大降低;由于城市部件破坏、损伤、丢失数量大大减少,自来水管漏水等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城市部件维修、重置费用等管理对象成本也大大降低。初步测算结果表明,今后5年内,新模式的运行可以使东城区每年节约城市管理资金4400万元左右,而截至目前,为实施新模式投入的建设资金,只有1680万元。

  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我国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实际应用的城市地理编码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东城区经验:

  全国推广、技术转让

  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可谓是飞机上吹喇叭——名声在外。

  监督中心快成了接待中心。这几个月,他们已经先后接待了140多批政府官员、学者专家的参观。北京市市长王岐山视察管理中心后指出:“要以2008年奥运会倒排期安排好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要认真学习推广东城区万米网格管理的新经验,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

  据了解,近日,北京市政府已经决定在北京市城八区和三环以内,建立这套网格管理的新模式。

  建设部也决定,将在7月18日和19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召开现场学习交流研讨会。届时,将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加。此次大会,将会初步选定10~15个城市作为第一批的试点城市。

  据了解,由东城区政府自己编制的城市管理行业标准,是目前为止全国独此一例由政府研发的。东城区政府前不久已经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已经有四项技术被授予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部也已经批准了这四项行业标准的认可。

  对于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所带来的新的商机,北京移动抢先一步,决定大力配合东城区政府做好研发以及市场推广和后期运行工作。

  对于东城区而言,更大的商机也在等待着他们。管理中心主任高琦向《中国经济周刊》展示了他们的第一份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一份合同——协助南京市鼓楼区构建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