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小成本如何大制作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4-05-30
        在基层政府信息化建设中,面对资金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如何把这部“小成本电影”做成被广泛认可的“大制作”?

    在街道、乡镇这样的基层政府采访中,提到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者们的言语中总是透着些许
的无奈和寒酸:资金有限啊!无庸置疑,相对于国家“十二金”工程以及省市级电子政务建设中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资金投入,作为国家政府最基本组成单位的这些部门的信息化投入实在少得可怜,而在人员素质、应用水平等方面同样相差甚远。

    但钱少、基础差却并不是建设失败的理由,在采访中一位建设者就曾这样说:“我们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拍电影,投资大有大成本的操作模式,投资小也有小成本的制作方法,只要能达到建设的效果,小成本同样能成就大制作。”

    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要以“电子”还是“政务”为主的争论已经平息,政务建设是核心的理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同。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投资越大收效也将越大的思想仍然被许多人所接受。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基层信息化建设者就会感到很困惑:在有限的资金内,到底怎样实施电子政务建设,那么多优秀的产品和应用系统中,怎样去选择?

把握建设目标是关键

    2004年,《指环王》这样投资数亿元的“巨制”在票房上确实很风光,但一部投资几百万的《华氏911 》同样取得不俗的反响,总收入上确实不如前者,但投入产出比上却远远高出前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人们希望欣赏逼真的视觉效果,同样也会被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反映到电子政务建设中,只要紧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小成本同样也能成功。

    2004年,北京市某区在街道信息化建设中,曾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了一套包括视频会议、办公OA等多项内容的应用系统,试图以此实现街道内部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便捷沟通。可以说,这种设想非常好,利用该系统召开会议也确实方便了很多,但问题在于公众能有多少人会利用视频与街道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复杂的模块设计也让许多街道工作者不知所措,虽有培训仍很难熟练掌握。于是,在半年以后,这套系统实际上就被闲置下来了。但同时该区某街道花费2 万元建立的一套仅包括公文流转、电子公告栏、文件管理功能的OA系统却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与电信部门合建的一条群众服务热线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量入为出求务实

    事实说明,只有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紧抓住建设的实效性,才能取得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成功。资金有限,那就要量入为出,比如购买硬件设备就要以实用为先,无须太过追求先进,记者一直很纳闷:在以文件办公为主要业务的部门,配备17寸液晶电脑和奔4 的主机是否必要;在数据量处理不大的部门,购买小型机的理由在哪?同样,在应用系统建设中,在基层单位应用,首要条件就是简单易用,模块太多、功能太先进往往最后造成了浪费,例如与公众的联系上,一个热线电话可能要比一个网站更直接有效得多。当然,因为投资少而盲目追求低成本的做法同样不可取,选用产品必须注重其扩展性,但是在I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准备2~3 年的使用时间还是可以接受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无论建设的过程如何,评判该项电子政务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一条:政府办事效率、服务公众的范围和效能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些街道、乡镇的采访中,许多基层建设者都在强调他们只是完成了电子政务的一小部分,在他们看来,电子政务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让每一次建设都取得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都认可的应用效果,那么无论资金、人员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如何,都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