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如何抓住中央商务区发展机遇
来源:长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话题背景:

    武汉正式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了,这给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带来机遇,也给城区发展定位、经济社会规划、城市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新课题。

    CBD

对国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国内经验可资借鉴。眼下各地都想建CBD,但什么城市有条件建,CBD的内涵、辐射范围、规模以及如何建等,还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城市,几个城区提出建设CBD,各自为政,相持不下,多受诟病。

    共识也是有的:CBD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决不是什么城市都可以建,更不可一城建几个,必须举全市、举整个区域经济之力促成。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制订“十一五”规划,城区如何找准发展定位,如何抓住CBD发展机遇,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运筹帷幄,正当其时。

    江汉区委近日与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党委(党组)举行联组学习,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很多真知灼见。

  首席发言

我们在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建设中的角色与责任

黄楚平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概念。迄今,世界上已形成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央商务区。它们依托于城市中心,集中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总部三大功能要素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的制高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9月25日,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正式开工。王家墩CBD以“两纵三横”主干路网为基础,约用15年时间,建成“一心、两轴和四大功能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40亿至50亿元,吸引其他建设投资逾1000亿元。商务区的功能定位是发展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江汉区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热闹的地方不等于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也不是一个城区努力的结果。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CBD,但CBD应当是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运行的结果。把王家墩CBD建起来,甚至都不仅仅是我们单个城市的事情,它应该成为整个国家某些政策重点扶持、推动的部位。这就是说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应该凝聚全市力量,各个城区也要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发展。否则就会人为阻碍中央商务区发展进程,使中央商务区变成住宅、商铺和专业市场建设的房地产项目。

    学者指出,良好的企业生态群是中央商务区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生态群是指若干企业或企业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扎堆并与环境相互作用,降低各自运营成本的企业群体。结构合理的企业生态群可以大大促进商业集聚,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的产业定位就是要发展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产业,吸引银行、保险、证券等投资公司及集团总部,培育法律、会计、策划、广告中介服务,配置物流、会展诸功能。城区经济在项目引进时,要主动为中央商务区让路,而不能为了局部、短期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争夺,否则企业总部遍地开花,王家墩CBD的建设必定迟滞甚至导致流产。

    作为城区,我们应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领下,积极作为,以服务、促进、壮大王家墩商务区为历史使命,对自身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

    首先要把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写进江汉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发展布局与功能分区上,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商贸旅游休闲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现代商住物流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布局,与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对接。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交通物流、通讯信息、文化旅游、资源配置中心,完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功能体系。在重点项目上,突出江汉商贸金融特色,策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时策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

    其次要搞好贴身服务、深度参与工作。中央商务区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必将面临房屋拆迁、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各种问题,作为地方政府,要深入中央商务区建设一线,完善充实工商、税务、城管、公安、街道等职能部门的力量,超前考虑拆迁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沙霸、石霸等问题,发挥地方政府的公信作用,在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稳定等多个问题上,深度参与项目启动、贴身搞好服务,确保CBD建设的各项目标顺利实施。

    第三要注重用江汉区传统的商贸文化优势滋养王家墩CBD成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因素可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可以位移;而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基础结构的精神气质与精神素质,则难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一个地区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结构,才能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秩序,才能吸引和聚集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如在CBD建筑的设计上,就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要强调城市文脉与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功能性与智能性的协调统一。只有让王家墩CBD在继承中拓展城市千年的文化底蕴,同时体现时代特征,并以优美城市形态表现出来,CBD才能立得起来。江汉区将全力而为。 (作者黄楚平系江汉区委书记、张平系江汉区区长)

    与会嘉宾

    刘家栋 市发改委主任

  黄蔚堂 市交委主任

  孙朝忠 市商业局副局长

  雷德超 市金融办负责人

  李名彰 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陈建华 市工商联副会长

    张述传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央商务区带来发展机遇周边规划应体现“对接”

    李名彰:江汉区主攻现代服务业,抓总部经济,我非常赞同这种“经济体态”。用我们的特色来吸引全世界的大企业,至少全国的企业总部都在我们这里,制造环节在下面,这样我就可以高产出,就可以坐地指挥全世界,下面的机构都是我的资源配置对象。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就应有这样坚实的基础,这是别的城区所无,而江汉区具备。总部经济的服务是分区域的,国内有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中部也要一个,肯定是武汉,是江汉区。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

    刘家栋: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是武汉市的重点工程,它的主体在江汉区,江汉区大有可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市里有责任创造好的投资环境,江汉区更应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将来这块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信息服务业也好,中介机构也好,总部经济也好都将会向这里聚集,江汉区的现代服务业就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江汉区的使命,一是要协调配合,创造好投资环境。周边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中央商务区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周边发展要与之协调一致。江汉区以现代服务业作为本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有利于打造本区经济特色,增强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商贸业方面,以流通业态创新提升服务功能,以增强聚集能力扩大流通总量,优化大型商业中心布局,加快汉口中心商业区的繁荣繁华建设,这些思路都是非常好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商业新业态,金融保险业前景光明,物流业已经纳入市里的总体规划,这些方面总体上还要下功夫。

    孙朝忠:8月份商务部在京召开会议,认为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00美元,国内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第一产业比重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预计会在较高比例上保持一段时期,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更大动力。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说到“十一五”期间的商业发展,我认为武汉的商业面临六大机遇:中部崛起的机遇,城市发展的机遇,扩大开放的机遇,消费升级的机遇,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改革流通综合试点的机遇。我们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我市流通现代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核心是为了促进经济辐射、繁荣繁华、便民利民、就业创业、诚信经商。武汉的机遇,就是江汉区的机遇。

    黄蔚堂:江汉区是武汉市区的中心,得天独厚,没有其他哪一家可比。固然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但是它有综合优势。市委、市政府把江汉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这么一个战略地位,给江汉区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武汉市投资几十个亿建设中央商务区,前后7个月的酝酿,现在正式开工了,这也是江汉区的优势。国家、省、市已在编制“十一五”规划,将会有很多新项目、新政策、新措施出台,给包括江汉区提供了优势。

    陈建华:2002年市工商联曾经提过提案,就中央商务区建设速度的问题提出意见。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是浓墨重彩,对江汉区是点睛之笔。如果中央商务区建起来了,不仅会容纳总部经济、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等诸多内容。从金融业来讲,武汉市近十年来一直是大承载,意味着我们是资金净流出地区,如果总部聚集起来了,金融区自然有更多的发展,江汉区的税收无疑会有大幅度增长。在中央商务区建设上,要把政府管理、协调、政策倾斜与市场效益、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自主积极性协调好,这是江汉区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加快?就是要做好协调、促进工作,使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

    张述传:江汉区对自己的定位是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立意要高,不能仅仅从江汉区的需要来搞。不仅仅立足于江汉区,还要立足于武汉市,立足于湖北省,立足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要站在中国中部地区的高度来谋划。现代服务业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它不仅仅是江汉区的、武汉市的或者湖北省的,它应该是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中心区的一个核心集中区。

    城区发展要有个性特色江汉区定位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刘家栋:江汉区报到市里的“十一五”重大项目有69项,总投资1100亿元。从所报情况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所报重大项目在7个城区中是投资量最多的。二是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最大,其中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项目有18个,总投资889亿,占到各区重大项目的82%%,体现了大项目。三是突出了商贸金融的特色,现代服务业项目有50项,总投资616亿元,占全区重大项目的56%%。重大项目的数量和投资强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江汉区自身情况,发挥江汉区位和悠久商贸传统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有重点地围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等,把规划项目进一步策划好。

    孙朝忠:在“十五”期间,江汉区积极发展商贸金融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江汉区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亿元,同比增长22.8%%。实现三产业增加值78.86亿,同比增长13.2%%,为全市之首。新型流通业态在江汉区是较为齐全的,如大型购物中心、大超市、大型专业店、餐饮店、专卖店、专业店等,流通服务业的业种也较为丰富,购物、娱乐、休闲、服务不仅齐全,而且档次也较高,江汉区在商贸服务业方面具有优势。

    武汉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在流通规模扩大,“十五”期间社会商品年收入总额平均增幅12.2%%,今年年底可以达到1080亿。新业态稳定推进,这几年发展很快,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增强,餐饮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商业走出去初见成效。

    特色是商贸业下一轮发展的灵魂,也是速度增长的保证。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商贸业还有个快速发展期,但突出新业务、突出特色是至关重要的。我有几点建议:

    1、大力打造新业态的大型项目,带动周边商业区的繁华。江汉区有不少大项目:龙王庙商贸广场、和记黄埔的购物中心、数码城等。不仅要抓项目的建设,还要下气力抓项目招商,抓业态组合,以适应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

    2、全力参与打造中央商务区。目前,中央商务区建设已经启动,这对于整个武汉市商贸业发展和整个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以人为本,从便民利民的原则出发,提升现有商业网点功能。作为中心城区,商业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

    4、努力建设若干个特色商业街。可以通过建设、改造,形成特色商业街,在这方面江汉区是有经验的,万松园路品牌商业街的改造、建设、招商引资都是成功的。

    5、重视批发贸易的发展。建设、培育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扶植一批总代理、总经销商,活跃市场,丰富商品,带动楼宇经济的发展。

    李名彰:江汉应以优势、重点企业为核心,把同类产业聚集起来。

    结合中央商务区具体项目,对金融中心定位强化再强化。江汉区现有240多个金融机构,其地位还可以上升。可以请金融界专家学者指导,使我市的票据结算中心成熟起来,逐渐上升到全国第三的地位。

    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已有很好的基础,能不能在软件外包上动脑筋。中国占世界软件外包的5-10%%,上海占绝大多数,接着是大连,武汉已见端倪。江汉区具备发展条件。

    湖北的电信总部、移动总部在江汉区,要鼓励它们做大,做升值业务。能不能发展成电信增值业务的中心,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这个想法还不成熟,可以作这样的考虑。

    在知识产业领域,“江通动画”已经初具规模,省里也很支持。动漫产业方向很大,它有上游、有下游,有相关产业,有派生产业。长沙已初具规模,每年有15亿元产值。武汉不比他们差,可以搞到一年50个亿。做好上游下游整体的产业规划,在这个规划下,还差什么引进什么。一家单丁、独丁发展起来是很慢的,必须引进来,创造中国的迪斯尼品牌,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可以做一个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结算都离不开信息化,江汉区要在这方面成为全国的亮点、品牌。

    雷德超:从汉口这边来说,硚口和江岸有些工业项目,可以改造成都市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这些优势江汉区逊色一些。但江汉区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两江交汇的水资源优势,龙王庙的人文景观,以武商、中百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和超市配送,现代商业业态,金融业,票据市场等等。2004年武汉地区承兑汇票达到676亿元,票据贴现和再贴现达到901个亿,武汉成为票据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经济发展的心脏,金融业是心脏。江汉区有票据市场,还有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有场馆文化市场、图书馆、博物馆、杂技厅、汉口体育中心,都是江汉区的个性特色,是江汉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必不可少的东西。还有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为标志的会展业市场,为中央商务区配套的有博物馆、图书馆、杂技厅、民众乐园等一系列文化场馆。法国兴业、汇丰、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省级行、区域行基本上都集中在江汉区内。武汉信息港、电子商务、广电中心,都是亮点,这些串起来就是江汉区的特色。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必须要有龙头,金融商贸业是龙头,而龙头在江汉。

    黄蔚堂:江汉区就这么几十平方公里,几十万人口,应该适时地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抓在手上。我们对服务业有传统的认识,有新的理解,传统的认识就是商业、衣食住行,现代服务业是信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发展这些东西,江汉区已经具备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把它发展好、组织好。

    高标准做好发展规划以项目为支撑狠抓落实

    张述传:“十一五”期间江汉区有1000多个建设项目,整个投资1000多亿元。有了好的项目,还要有资金和人才的支撑,否则落实不了。建议市区项目对接,市区联手,去争项目,去抓项目落实。不能市里是市里,区里是区里,单兵独斗。市里有关部门也要支持各个项目的落实。区里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市民素质的提高,把市民社会转为公民社会,把江汉区的投资环境营造好。

    孙朝忠:“十一五”期间全市商贸业项目投资大约6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44个,投资额为489.1亿,江汉区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其中的重大商贸投资项目中占第一位。3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重大项目有22项,其中江汉区占7项,这也在全市排在第一位。3000万元以下项目,匡算起来有100个亿,每年约有数百个项目,有不少也是江汉区的。江汉区在重点项目上具有优势,具有发展潜力,我们愿与江汉区携手抓好项目的落实和实施。

    刘家栋:现在策划了很多项目,究竟在“十一五”期间多少项目能够实施,与我们前期的工作深度有关。要做到一手抓深度策划,一手抓项目的具体落实,不断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对于已经落实的前期项目要做好准备,要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和外部配套环境,尽快开工建设。投资环境好坏体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在投资者的感受上,我们要做好配套工作。

    雷德超:完善服务有三层涵义:一是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电子政务。政务中心都已建立,不多说。二是中介服务。没有大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可能把经济搞得很繁荣。江汉区中介服务有优势,包括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典当行、拍卖行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中介组织,发展好了,对推动现代服务业非常有好处。关键是靠制度建设,法制规范。三是搞好信息服务,特别是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结算,如果没有这一块,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束缚。

    陈建华: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对江汉区的发展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这里所指的承载力,主要是指区内各种资源,包括硬资源、软资源、可借用的外来资源、可以增加的预期资源,与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匹配。弄清楚了,能使我们掌握未来发展空间,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实、业态水平的优化升级更有依据。

    在未来的中央商务区里,据说要容纳20万人。未来15年间,江汉区能否容纳得下这么多新增人口,存不存在超载的问题?有土地问题,有道路交通问题,有给排水的问题,有供电问题,有生活垃圾清运的问题等。如果有对未来发展规划的明晰思路,规划不仅可以管五年,甚至可以管得更长远一些,我们可以避免现在感觉还好但不符合长远发展要求的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