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生: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图为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 记者 郭小天 

   北京12月9日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在今天召开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事业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说,“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在见证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华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

  周锡生说,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在见证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华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社在海内外的传播影响力、报道落地率、舆论引导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初,新华社只有73个驻外分社,每天播发国际新闻仅20多条,对外报道的发稿量寥寥无几,在海外落地率小,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有限。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新华社党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报告后,新华社进入了积极、稳步、科学发展的轨道,驻外分社和外派人员不断增加,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新闻采集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不断调整对外报道内容结构,创新报道手段和技巧,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积极拓展传播手段和渠道,海外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开创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局面。

  目前,新华社驻外分支机构已达107个,在亚太、中东、拉美、非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分别设立了总分社,驻外内派人员达400多人,“本土化”人员250人。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文播发对外文字稿1335条,图片600张左右,在海外的落地率超过60%。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覆盖了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海外用户超过15000家,其中主流媒体和主要社会机构用户超过50%。目前用中、西、英、法、印尼文5种语言对外提供专版,月均稿件落地3000多条,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去年新华社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新华08”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填补了中国乃至亚洲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空白,为保障我国金融安全、扩大我国在全球金融信息市场话语权开拓了新的渠道。

  近年来新华社积极顺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媒体变革的新趋势,大力拓展网络新闻宣传事业。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新华网从创办初期只有1间小屋、1兆网线、1台服务器、4名工作人员、日均发稿10多条的小网站,迅速发展成为日均发稿量超过2万条,报道形式从单媒体拓展为多媒体,从单语种延伸为多语种,从有线互联网扩展为无线互联网,拥有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网站。同时,通过新华网这一全时化、无国界的发布平台,也即时把新华社报道传播到五洲四海,进一步提升了新华社的国际传播能力。

  建设成为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情况,新华社党组召开座谈会制订《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明确提出实现战略性转型,把新华社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

  一、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为使命,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流的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

  目前,新华社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和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新华网,充分认识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新华社、新华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有效遏制国际舆论竞争“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以加强海外舆论阵地建设为中心,调整海外布局,拓展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传播和营销网络系统。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竞争,努力抢夺在国际舆论体系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在过去30年中,新华社国际传播能力的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和国际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展。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和我社《工作设想》,新华社正在大力加强海外舆论阵地建设,计划到2015年将驻外分社达到150个左右,到2020年增加到180个左右,并且使每个分社都具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采集能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系统,进一步提高营销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化水平,使我们的产品更广泛地占领海内外新闻信息市场。

三、以提高自采率、首发率和落地率为重点,不断增强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推动三个拓展,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业态的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体系。

  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想有效影响国际舆论,首先必须能够让海外用户和受众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新闻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接近性,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感染力。在今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新华社在几乎所有重要新闻的报道时效上都超过了西方三大通讯社,在海外的落地率也显著提高。今后,我们要继续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自采率和首发率接近西方三大通讯社的水平,国内重大新闻报道的自采率和首发率全面超过西方媒体,大幅度提高在海外的落地率。

  30年来,我们在传统的多语种文字、图片供稿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图表、音频和视频供稿,开辟了多条区域化、对象化供稿专线,并且创建了社办报刊、新华网、多媒体数据库、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等一批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今后,将进一步实施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媒介特性、不同受众需求的多媒体新闻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新华社正在大力推进海外视频报道,增加英语等外语视频新闻节目,与国外电视台、手机媒体和视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发展直接终端用户。新华网也将以多媒体、多语种形态为突破口,进一步升级改造,强化搜索引擎建设,推出更多外语频道,并准备在亚太、北美、欧洲和拉美等地开设海外版,以满足更多海外网民的需求。

  四、以世界先进技术为目标,构建数字化加工、运用、传输系统,建设功能强大、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技术支撑。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具备适应现代新闻信息采集、生产、传播需求的技术设施和手段。当今世界,几乎所有新闻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已成为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基础,构建数字化加工、运用、传输系统是新华社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必然选择。新华社和新华网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下一步我们将以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保障传播安全为重点,加大对技术开发和技术系统建设的投入,为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为标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一流国际传播队伍。

  新闻信息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素质。30年来,新华社国际传播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国内外传播竞争的新趋势,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阔视野、完善机制、拓宽渠道,从海内外引进一批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队伍的总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快海外传播队伍的“本土化”建设,大力发展海外雇员和报道员、营销员、签约摄影师等,力争到2015年使驻外分社内派人员与外籍“本土化”雇员的比例达到1:2以上。

  回顾过去,启示良多;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新华社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组织结构、多媒体业态、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营销模式、技术构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战略性转型,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