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长 丁 一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各项工作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中共江都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江都连续八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48位。

  一、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7.5:61.7:30.8;实现财政收入39.53亿元,增长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7亿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增长35.5%。连续八届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48位。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预计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244亿元、利税74亿元,分别增长42%、48%。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产业群占全部工业比重达68%;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件、环保机械进入省150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项目库,被认定为省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达712家,产销过亿元企业160家,其中10亿元以上10家,诚德集团突破50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8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5个,中海造船等8个10亿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75个科技项目获省级以上立项,新建天雨博士后工作站,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新产品5个、省高新技术产品41个,申请专利首次突破1000件,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市。

  高效农业发展迅速。粮食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花木、蔬菜、特水特经分别突破20万亩,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占耕地51.5%、11.1%,小纪镇建成扬州市首家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农业“三品”品牌增加到171个,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106个“全面小康村”创建达标,90%以上的村建成便民服务中心。

  服务业日趋活跃。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江都港年吞吐量突破400万吨,3.5万吨件杂货码头对外开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远集团2个5万吨新泊位完成规划设计;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争取政策性贷款4.2亿元,全市信贷规模达160亿元,实现两年翻番,被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列为联合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县,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相继落户开业。传统商贸业态巩固提升,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增长19%。华润苏果、金三元、龙都广场顺利开业,扬州国际五金城、万德隆家居等一批投资超亿元市场正式运营,建成“苏果”、“苏农”、“宏信”、烟花爆竹四大配送中心和170家农民放心店。旅游业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达1.3亿元。

  建筑业势头良好。继续深化市属重点建安企业改革,预计全年完成建安施工产值310亿元,增长35.5 %,产值超亿元企业47家,其中江都建设达120亿元。江建集团共建的深圳红树西岸工程获“鲁班奖”,江都建设承建的陕西师范大学一号实验楼获“国优”工程。

  这是一片充满发展活力的土地,江都大桥镇被评为中国经济名镇,沿江船舶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集聚效应加速形成,修编完善了102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先行启动区规划,沿江开发区与大桥镇成功实施“区镇合一”。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亿元,建成诚德11万伏变电所和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投运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建成安置房1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安置1200户。新开工海螺水泥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同昌电子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沿江船舶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大桥镇被评为中国经济名镇。镇级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当年竣工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项目220个。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第六届花卉节、沿江开发五周年暨投资环境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完成协议利用外资7.5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51亿美元,分别增长70.5%、58%;利用民资190亿元,新增注册资本84亿元,分别增长40%、50%;实现外贸自营出口6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400万美元,分别增长36%、42%;2家企业新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

  各项改革取得突破。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拓展融资平台,成立市土地储备中心,江都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资产规模达45亿元,注册资本18亿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0个部门实行了“两集中、两到位”。完成新一轮村级区划调整,撤并行政村43个。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江都森林覆盖率已达17%。丁伙镇创成国家卫生镇,邵伯镇、小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环境面貌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得到配套提升。新都路南延、扬州路建成通车,金桥石油苑、站前馨村二期、双仙公寓二期、春江人家安置区交付使用,实施金三元广场、金湾河绿化风光带等15个园林绿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18万平方米。完成老垃圾场处置封场和灰粪港整治一期工程,新增城区污水管网6公里,新建泵站1座,沿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运,小纪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邵伯镇、真武镇污水处理厂实施管网扩容配套,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先后开工建设交通项目38个,江海高速江都段路基全面竣工,新淮江公路先导段完成新老通扬运河大桥桩基工程,纪安公路、高吴公路建成通车;新建农村公路36公里 、客运站11个,改造农村危桥48座。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沿运灌区改造三期、团结河接通三阳河、水利血防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竣工。城镇管理不断强化。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整治。新建停车场3个,改造背街小巷27条,整治“五小店”1300家、无物管小区14个,改造提升太阳城农贸市场,拆除违法建设2.3万平方米,3个社区实行创建属地化管理。大力实施乡镇垃圾集中收集工程,宜陵、丁沟等11个镇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污染治理社会化运营,深入开展化工、电镀、锌业、燃煤锅炉、集中式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关闭不达标化工企业70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疏浚河道43条、河塘700个,建成“碧水之村”162个;加快建设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万亩田园风光带,新增成片造林3.57万亩,森林覆盖率17%。丁伙镇创成国家卫生镇,邵伯镇、小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这是一片思想解放、文化昌明的土地,江都已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复查验收,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邵伯镇被评为扬州市首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扎实推进“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十大不文明行为评比”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一批新的先进典型。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举办第六届“龙川学习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查验收。积极支援四川灾区重建,累计捐款捐物价值2000多万元,建成过渡安置房1.7万平方米。
  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13个镇全部创成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高考本科上线2840人,主要指标位居扬州市第一,荣获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县(市)称号。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20个,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落成启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5.8万人、覆盖率98.2%。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农家书屋110家,8个镇完成文化站达标建设;《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和《邵伯锣鼓小牌子》列入全国“非遗”名录,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邵伯镇被评为扬州市首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镇建成人口计生“世代服务”中心,全市计划生育率98.8%。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1个镇建成省级体育强镇。在扬州市率先完成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和平台搭建工程,城区开通数字电视信号,新增有线电视1.3万户,入户率90%,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魅力江都”大型文艺晚会。市政府确定的职教集团一期工程等8件实事基本完成。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推荐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全覆盖。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企业养老保险1.8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1万人、工伤保险2.1万人、失业保险7500人、生育保险3670人、住房公积金5000人,新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年发放低保金1200多万元、五保供养金600万元,1800多名重度残疾人得到生活救助。新增敬老院床位508张、改造危房136户。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安排住房困难家庭700户。
  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组织75个部门、86家企业挂钩帮扶70个经济薄弱村,推进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120个村创成省“充分转移村”。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150户、私营企业2610家,分别增长10%、31.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分别增长22.1%、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亿元,比年初净增44.8亿元。

  这是一片社会秩序稳定、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的土地,江都社会治安安全市”创建再次通过省级考核,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被省命名为首批先进单位。

  五、民主法制进程加快,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主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3件、政协委员提案264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五五”普法全面展开,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加强。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作用,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侨台、对外、档案、地方志、气象、防震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平安江都”、“法治江都”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安全市”创建再次通过省级考核,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被省命名为首批先进单位。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合理诉求。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扎实开展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创成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充分发挥物价、工商、盐务、银监、外管等方面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查处各类价格违法、制假售劣等案件200多件。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调研走访百家企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市长信箱”、“市长公开电话”、“政风热线”、“政务信息网”等公众诉求渠道畅通。扎实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加大审计监管力度,着力治理商业贿赂,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进一步规范。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江各单位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快;企业运行压力加大,加快扩张的内生动力有所减弱;改善民生的任务仍较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依然存在差距;政府职能尚需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仍需不断提升,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受此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从我市自身情况看,虽然去年以来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对部分行业和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其负面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

  多年来的经验一再表明,挑战和机遇并存,经济发展仍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从宏观层面看,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连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重大措施,为推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二是从区域层面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江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沿江区域及重点园区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苏中江都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凸现,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正成为各类要素集聚的优选之地。三是从企业层面看,我市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核心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应对挑战、抗击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工作信心、企业家的投资信心、群众的消费信心,在严峻的挑战中抢抓机遇,就一定能把握当前发展的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二坚持推动发展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三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四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2009年政府工作任务

  2009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是我市实现“强市强镇、三年倍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江都,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着力打造跨越发展的展示区、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调控目标是:GDP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部工业产值、工业技改投入、实际到账外资增长25%以上;民资投入和新增注册资本增长30%;出口总额、外经营业额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9%。

  一、更加注重保护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努力增加有效投入。继续实行领导挂钩、定期会办制度,重点抓好诚德三期等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70个,完成投入225亿元。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为地方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努力扩大出口消费。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销售、商情和服务网络,千方百计保住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努力强化金融支撑。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集体资产、土地资源的整合归集,加强资金筹集调度和管理,做强政府融资平台。全年贷款余额力争突破200亿元;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步伐,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筹建江都农村商业银行,建成省金融生态达标市。

  努力服务企业发展。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帮企业解难”活动,与企业共度时艰、共谋发展。

  二、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产业群向高端攀升,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30%。启动扬州国际五金城二期工程,改造提升苏中商贸城。打造城市核心商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有效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12”工程,每年培育30个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示范项目。

  促进节约集约发展。科学划定全市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大力推行以开发区为主体的“一区多园”、“一园多制”的市镇联动开发。

  三、更加注重富民强镇,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和房屋置换住房保障,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换。

  在发展高效农业上取得新突破。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推动合作经济组织与高效农业有机结合,突出抓好现代花木产业园、现代蔬菜产业园、万亩园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年内全市新增百亩以上连片规模园区5万亩,农民创业园突破6000亩。

  在农村公共事业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加快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新建2—3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

  四、更加注重要素集聚,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坚持沿江与腹地联动,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区域发展,着力形成以沿江开发为龙头、市域环路为纽带、重点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完善沿江载体功能。年内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江科技城、大江风光带三大功能区。逐步形成沿江区域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绿化体系。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精心组织第七届花卉节和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全年实现协议利用外资8.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1亿美元,利用民资247亿元。

  五、更加注重扩容提升,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突出规划引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功能分区,拓展发展空间。南区建设集商贸、文教、居住于一体的滨江新城;北区进一步完善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教、卫生、体育等综合功能;西区构建居住、休闲、景观板块;中心区注重提升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水平。

  加速功能配套。实施路网建设工程,加快江淮路等主次干道综合改造,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强化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保护,新增造林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丁伙、武坚、宜陵、樊川镇创成国家环境优美镇。

  六、更加注重发展惠民,提升公共保障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全年采集岗位1.6万个,推荐就业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保体系。继续推进“成建制、全覆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

  办好群众关注的政府实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原则,经过广泛征集和征求各方面意见,市政府确定年内实施8件实事:

  1、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分别扩面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至120元,参保率98%以上;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100%;新增卫生户厕1.2万座。

  2、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560套,其中廉租房75套,经济适用房485套;改造农村危房100户。

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碧水工程。更新、延伸、新铺供水管网477.7公里,疏浚县乡河道48条、镇级河道45条、村庄河塘1022个。 4、实施农村交通工程。建设市镇公路17.8公里、镇村公路30公里,改造交通危桥15座、农用危桥35座。
  5、继续实施“关爱工程”。新增敬老院床位350张,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6、启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实施老通扬运河龙川二桥至江都桥段北侧综合整治;建设南灰粪港截污管网。

  7、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扬剧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和5个镇级达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8、实施科技创安工程。建立市平安民生服务中心,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通讯网络,新建视频监控终端300个。

  七、更加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精心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纪念建国六十周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共创社会文明。

  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教育优先,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考主要指标继续保持扬州前列。

  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计生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推行率达100%;所有镇建成“世代服务”中心。

  八、更加注重公共管理,保持社会和谐安定

  强化治安防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江都”建设,力争创成省级双拥模范城。

  强化矛盾调处。完善领导包案、干部下访等制度,切实推进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宗教场所管理,保持宗教领域稳定。

  强化安全监管。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实施救援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政府及其部门必须进一步改进作风,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善谋全局,提升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始终把提高执行力放在政府工作首位,健全政府部门工作定期反馈制、督查通报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严格自律,廉洁从政。强化廉政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惩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