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哈尔滨市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长 张效廉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与总结

  过去一年,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目标,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千方百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心全意解决民生问题,圆满完成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着力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下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连续19个季度保持13%以上的增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8.7亿元,增长21.5%。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由上年的14.3∶37∶48.7调整为13.9∶36.8∶49.3。农业生产实现新突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增长7%。战胜严重春旱,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210.8亿斤。畜牧业实现产值310亿元,增长6.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6%提高到46.3%。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由140户增加到157户。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增长1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石化4个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3%。第三产业取得新发展。实现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13.9%。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19.7万人,增长19.9%;实现旅游总收入245.9亿元,增长20.3%;哈尔滨市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和“2008年度风情城市”。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成功举办“哈洽会”等一批大型展会。龙运物流园区、新透笼购物广场、南极国际商贸城等一批物流项目开工建设。金融业发展步伐加快,韩国国民银行哈尔滨分行落户哈尔滨市,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挂牌营业,哈尔滨银行在天津等地设立了分行,村镇银行试点在巴彦县启动,天一药业、中强科技在美国证券柜台交易市场升为证券市场,泰富电器在纳斯达克增发成功,人和商业控股成功上市。截止2008年11月末,全市存款余额410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贷款余额2603.5亿元,增长7.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

  ———扩大改革开放,外借助力内增动力,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一些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全面启动,完成了具备条件的 660户企业改革范围界定审批。筹资14.96亿元,全面完成解欠工资任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获各类专项资金68.9亿元。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2户,实际利用外资5.43亿美元,增长22.3%;国内经济合作到位资金294.9亿元,增长40.3%。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实现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18.5亿美元,增长12%。科技创新步伐加快。42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被国家批准为重点新产品,连续两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50亿元,增长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6%提高到49%。

  ———努力扩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区域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1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0.6亿元,投资完成率高于上年28.5个百分点,投资额和增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7户,是前4年的总和;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6个百分点。哈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50亿元,增长20.9%。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39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呼兰河新型工业园区被确定为核心示范园区。群力、哈西、松北等新区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强化规划建设管理,打造干净有序城市,城乡载体功能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编制完成《印象·哈尔滨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沿江产业带规划纲要》等14类31项规划,江南城区实现控详规划全覆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松浦大桥全面开工,三环路哈阿立交桥主线桥建设、太平大街等路网升级达标改造、防洪纪念塔东广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磨盘山供水二期、城市气源转换和堤防升级达标、既有建筑立面装饰节能墙体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江南城区饮用磨盘山水居民用户达到62%,40万居民用户用上天然气,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4%。“干净有序城市”建设扎实推进。8类31个方面迎 “大冬会”城市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背街巷道、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江河两岸环境卫生状况有所改善;新增绿地1065.2公顷,新植树木127.4万株,改造居民庭院556个,新建市民休闲健身广场56个;调整、延伸公交线路19条,更换公交车辆468台;道路“畅通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高等级路面农村公路3213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7%和77%;新建乡镇客运站14个,开辟、调整、延伸农村客运班线14条,改造农村危桥115座,7万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3处。新打抗旱井3.2万眼,维修、新建蓄水工程120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全面展开,24个国家规划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建成文昌三期、阿城等6个污水集中处理厂,启动建设群力污水处理厂,重点工业企业和医院废水排放全部达标,14条一级支流水质达标率提高14个百分点,松花江出境水主要污染指标降低2%。城市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08天。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节能项目6个,淘汰10户企业落后产能,完成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指标。实施减排项目33个,水、气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分别超额完成年计划的10%和15%。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等7项工程,造林13.2万亩,超年计划32%。治理水土流失65万亩。建成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文明示范村18个。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60项惠民行动项目如期完成。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重点扶持农村教育,新建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形成的3.5亿元债务全部化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建、改扩建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73个乡镇卫生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新提高。县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6%。农村药品供应网站建设实现全覆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新建、改建91处社区公益用房,社区办公、活动条件得到改善。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6.2万人。零就业家庭成员托底安置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投入1.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88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得到提高。新建农村敬老服务中心23所,市区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实施“好民居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采取“预约式拆迁”、“股转租”等多种模式,完成棚户区拆迁面积237万平方米。拆除农村泥草房4.39万户,新建砖瓦房4.09万户。解决廉租住房5355户,是前五年的1.61倍,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廉租户住房实现应保尽保。采取政府组织建设和货币补贴相结合方式,为3195户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6%。

  ———弘扬先进文化,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取得成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谐基础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拥抱大冬盛会,奉献火红青春”、“文明礼貌在冰城”等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系列活动和“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承办第8届全国声乐比赛,并使这项赛事落户哈尔滨;市属专业剧院(团)获得13项国家级、51项省级奖项。36项民俗文化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体制改革有新进展。新建社区图书馆16个,完成7个区文化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综合文化室配套建设。架设有线电视光缆500公里,覆盖郊区20万用户。双拥工作再创佳绩,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哈尔滨市安全传递。高质量完成赛事场馆设施建设等迎接“大冬会”各项筹备工作。结合“大冬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100天,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促发展” 系列文体活动,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营造了浓厚的迎赛会氛围。安装社区体育健身路径1400件(套),带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提高,在全国第11届冬运会上,哈尔滨市取得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3个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哈尔滨市运动员焦刘洋夺取女子200米蝶泳银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人民情系灾区、踊跃捐助,累计为灾区募集款物折合人民币2.72亿元。及时派出740名公安特警、消防官兵和36名医疗专家、19名建筑地震专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受灾群众1020人、救助病患3400多人。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坚持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32件。全面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初步建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了行政权力运行。深入实施《哈尔滨市行政机关领导问责暂行办法》,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平安哈尔滨”创建活动取得成效,各类犯罪案件发案总量下降3.8%。开展“安全隐患治理年”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强力推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十个一律”措施,安全事故总量下降51.6%,死亡人数下降13%。创新行政复议受理方式,建立人民建议征集绿色通道,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坚持主要领导包案和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了重要敏感时期全市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12345”市长公开电话开通运行。

  妇女儿童、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人事、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老龄、气象、地震、档案、人防、民兵和预备役、地方志、残疾人等项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鼎力支持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全体市民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的结果,是中省直驻哈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大力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全体纳税人,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哈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哈尔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海内外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虽然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衡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长期形成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效益下滑,扩大出口、利用外资难度加大;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规模增长缓慢,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矛盾亟待解决;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公共财力较弱,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滞后,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效率不高,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问题仍很突出;社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2009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今年在哈尔滨市发展史上将是不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做好纪念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对哈尔滨市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作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承办城市,哈尔滨市将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地区之一。

  今年也将是既富于挑战又充满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今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尽管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但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从外部支持看,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哈尔滨市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将促进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速增效。从自身条件看,哈尔滨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5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为今年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哈尔滨市地域辽阔,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需求强劲,发展潜力很大;哈尔滨市科技实力较强,可以使我们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抢先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积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哈尔滨市实施追赶战略初见成效,去年前三季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市有10项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有的指标呈明显上升态势。这些都为哈尔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把措施谋划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就一定能够把哈尔滨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2009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目标,解放思想、“危”中求“机”、趋利避害、逆势前行,充分依托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力争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力争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市属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左右;国内经济合作资金实际到位额增长20%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水、气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累计完成“十一五”总削减量的70%。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着力推进九项重点工作。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580万亩,新增15万亩。启动实施增产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增粮食产量8亿斤。新建国家标准粮田22万亩。抓好62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6万亩。加快建设水稻、玉米、大豆等10大优势产业带,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定面积200万亩,新增认证产品100个,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面积5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支持郊区发展园艺产业、都市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强化畜牧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把好肉、蛋、奶等食品质量关。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三年内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粮食增产基础。加快龙凤山等5大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和沿江5个灌区整合工程,推进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落实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和深松整地的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力争三年内实现水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和“三电合一”工程,全力抓好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20个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由54家发展到98家,增强产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拉长乳品、生猪、肉牛等10大产业链,继续打造一批国内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扎实推进有机米、菜、奶、肉四大基地试点,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6个。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各项改革。以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为重点,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政策,推进“场县共建”、“场乡共建”、“林乡共建”试点,在郊区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试点。继续抓好40个区域中心镇建设。启动和推进第二批新农村建设100个村试点。实施10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经营。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推进村镇银行建设,构建资本支农新平台。抓好郊区村庄资源整合、建设农民集中区试点,发展农村新型社区。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二、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采取积极有效的防风险、保增长、调结构措施,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构建电站成套设备、汽车、飞机制造、专用设备、风电设备、铝镁合金新材料等24条产业链。深入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重点抓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启动中煤龙化、大飞机复合材料中心、哈飞新型乘用车等新建项目;推进东轻超大规格铝板带材、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电站集团核电装备、哈飞Z15直升机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东安三菱自动变速箱一期、亚泰哈水一期、英联马利酵母及浸膏等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加大力度调整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布局导向,推进哈烟厂、轻型车厂等企业搬迁改造。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集聚带动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产业有序集中,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大力整合区、县(市)工业园区,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重点园区快速发展,突出抓好呼兰河新型工业示范园区、航空及汽车产业城、电子信息产业园、松北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开发建设。

  全力抓好工业生产。密切关注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继续完善预警预报监控体系,启动工业投资月报制度。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实施分类指导。支持市场需求旺盛的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增产增收。积极引导亏损企业加强管理,减本降耗,最大限度减亏增效。全力扶持困难企业保持生产并降低关停率。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导向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

  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力争启动100户企业试点。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网络化和系统集成化。改造医药、石化等企业的生产服务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拓展电子商务业务。

  三、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有效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把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作为激活内需的有效途径,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重点发展旅游会展业。实施“双轮驱动,两季繁荣”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单纯扩张规模向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并重转变。利用承办“大冬会”的契机,推动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冰雪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整合,深度开发森林生态、沿江航游、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落实东北“4+1”旅游联合体《关于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协议》,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品线路,叫响“冰城夏都”的靓丽品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19%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高质量办好“哈洽会”、“冰雪节”、“制博会”、“啤酒节”等大型展会和节庆活动,提高会展经济综合效益。

  优化升级商贸流通业。围绕繁荣城乡消费市场,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区域性中心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商贸业的辐射力和拉动力。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扩大汽车、家电等消费。研究制定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促进供需稳定增长。开发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实施“千村万户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新型流通组织,挖掘农村潜在消费需求,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适度扩大消费信贷,有效促进预期消费。

  全力打造大物流平台。围绕构建区域物流中心和对俄国际物流中心,完善物流设施体系和环境体系,支持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将生产制造体系与物流体系剥离。重点推进龙运、香坊铁路集装箱、润恒农副产品等物流园区扩建项目,抓好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大物流港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着力提高物流产业集中度。

  培育壮大服务外包和中介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服务外包核心园区及呼叫中心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规范发展会计、律师、公证、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招投标等中介服务业。

  四、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战略基点,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快高端技术转移转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进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5大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推进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5亿元。

  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以氦气透平高温气冷堆、重型燃气轮机、国产碳纤维材料应用、发电设备、半导体照明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实施100项科技攻关项目。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风力发电、汽车电子、动物疫苗产业自主配套,加快血液制品、抗感染类药物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实现规模发展。继续抓好6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做实做强电站装备、食品安全等一批技术联合体。超前储备一批前沿技术,深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对俄科技合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特种材料特殊加工关键技术、水陆多用途运输车、强化换热关键技术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哈尔滨市高新技术在国家高端占位奠定基础。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启动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现专利申请量4300件以上。

  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抓住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力破解体制性障碍,建立完善有利于保增长、促发展的体制机制。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向12个市属大企业集团派驻监事会,考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和收益收缴工作。加快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公共医疗、供热、供气、供水领域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清理收费项目。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财税扶持、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大项目建设。抓好“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创办中小企业5000户,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14%以上。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扶持重点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推动对俄贸易合作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力争再培育5—10户对俄贸易额超千万美元企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境外建设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在巩固欧、美、俄、日、韩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等新兴市场。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扩大企业急需设备的进口和先进技术的引进,确保对外贸易总量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实现稳中有升。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经济增量的主要抓手,继续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搞好大项目的专业化包装和国际化运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集中推介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重大项目,抢抓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外溢的有利契机,有计划、有选择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和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加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力度,落实领导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未落地项目实行责任倒查,确保引资项目不流失。

  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和建设宜居城市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打造干净有序文明城市。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以建设“冰城夏都”为目标,开展城市重点问题规划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完善松北、群力、哈西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规划。加强呼兰、阿城区控详规划编制,深化细化松花江哈尔滨段“十大工程”近期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乡镇、村屯规划编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运用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联合执法。

  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为工业化、城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力推进地铁一期、松浦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三环西桥、文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持续实施外延性道路打通和城区路网升级达标工程。完成磨盘山供水二期和西泉眼水库维修加固及群力、平房、信义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推进哈尔滨火车站及周边环境改造和哈尔滨西客站、哈尔滨北客站、哈大客运铁路建设。打好公路建设三年攻坚战,完成绕城高速公路东北环段、鸡讷公路方正至通河段新、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哈肇、铁通省级干线公路。建设高等级路面农村公路1500公里、乡镇客运站10个。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解决13.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沼气工程15处,发展户用沼气池8000个。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哈三电厂等12个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淘汰10户企业落后产能,加强对2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市开发区和利民开发区2个循环经济专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粉煤灰、农作物秸秆、废旧物资再利用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8个重点行业的20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培育18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行排水许可管理,确保市区和县(市)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全面完成松花江规划治污项目,综合整治向松花江直排污水、农药、化肥残留物等污染物的村屯。积极推进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创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8个生态文明示范村、40个环保宜居社区、30个绿色单位和20所绿色学校。

  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沿河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管控,加大城市周边开发建设力度。大力实施老城区腾迁改造。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路桥、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资源、资产整合配置运营的良性循环。采取建设—经营—移交、资产证券化、委托借款、金融租赁等模式,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缓解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强力推进“干净城市”建设,抓好沿江沿河、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背街背巷等环境卫生治理。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主干道路大中修、人行道整修工程,安装检查井防护网,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持续推进行人过街桥、无障碍通道等便民设施建设。植树110万株,新增绿地2100公顷,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天然气气源转换。推进社区公益用房达标建设。优化公交线网,调整延伸公交线路8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50台。实施沿江建筑景观更新改造、夜景亮化等十大工程。整治改造小区庭院500个、社区游园50个,成片推进裸露地软硬覆盖。综合整治闲置废弃锅炉房、烟囱,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惠民行动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办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实事。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创业服务机制,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发展小企业和创业孵化基地,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将小额担保贷款总额增至5500万元,范围扩大到所有失业人员,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提高到5万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工培训。扩大就业援助范围,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有效措施,安置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健全调控预警机制,定期进行失业情况分析预警,搞好失业防控。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搞好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畴,将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人口纳入社保体系。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力度,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低收入困难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第一社会福利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易地新建儿童福利院,建成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和精神病人托管服务中心。落实“民办公助”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新增城镇养老床位3000张,整合建成20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完善优抚保障制度,提高优抚保障水平。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关心特殊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轻工业学校及其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骨干性中职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免费培训5000名农村教师。加大贫困助学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45个社区卫生机构新建、改扩建和7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免费培训3000名乡村医生。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入2.7亿元,筹资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00元,增加慢性病门诊补偿病种,扩大基本药品目录。加强传染病防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科学监管能力,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10个社区图书馆分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和培育一批大众化、公益性文艺品牌,鼓励文化精品创作。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民间工艺文化产品市场,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整体转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造棚户区10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2000户,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和谐拆迁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完成泥草房改造4万户、200万平方米。全年竣工住宅400万平方米。

  进一步推进维稳创安工作。强化各级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第一责任。加强“平安哈尔滨”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定。完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社区警务和农村治安防范,推进技防工程,提升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能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加大道路交通、消防、矿山、建筑施工、民用爆炸品与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监管力度,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落实信访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完善矛盾排查、调解工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大冬会”承办工作。以基础设施最好、赛事准备最细、各项服务最优、生活环境最佳、观众和市民文明程度最好为目标,加强比赛场馆、驻地宾馆、商业网点、旅游景点、交通设施等重点部位的管理整治,加强城市运行和保障工作,提高场馆运行效率和管理质量,严格排查消防隐患,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提高处理疫情和突发事件能力,做好药品、设备应急准备,强化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大冬会”顺利进行,努力把“大冬会”办成一届成功、完美、大冬会史上最出色的冬季体育盛会。同时,适时做好申办冬奥会准备工作,不断扩大哈尔滨的国际影响力。

  加大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实施力度,推进各项工作终期达标。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民兵和预备役、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八、重视和加强财政金融工作,努力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围绕建设立足黑龙江、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全力促进金融业发展,努力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做实做大融资平台。从整合金融资源、搭建融资平台、吸纳信贷资金、发行企业债券、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金融体系。以群力新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一核一带”金融商务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哈尔滨市。通过国债、规费注入等形式壮大市投资集团、市城投集团的资金和资产实力,提高融资能力。整合政府资源,积极组建工业、农业和文化等领域的融资平台。指导和扶持条件成熟的区、县(市)建立融资平台,为地方投资建设筹集资金。

  积极创新融资方式。继续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建立产业投资管理体系,全力构建政、银、企“零距离”无缝对接的融资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增强民营企业担保中心担保能力,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备付资金业务,进一步扩大信用担保。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方式,探索以产权、市场、资产、技术等资源置换资金,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推进江海证券第三步增资扩股,力争有1—2户企业挂牌上市、1—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鼓励已上市企业再融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主动与国家和省对接,争取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用足用好财政引导资金,加大财政对农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放大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继续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高度重视税收征管工作,支持税务机关落实国家各项税收扶持政策,依法履行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切实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九、切实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把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服务中创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教育广大公务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甘人后、赶超先进的信心和勇气。弘扬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工作状态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顽强干劲。全面推行政府绩效考评,对重点工作实行全程跟踪问效,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坚决做到责权统一。

  提升驾驭经济全局能力。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凸显地方政府调节微观经济职能尤为必要。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经济运行中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最佳结合点,双管齐下,优势互补,激活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驱动引擎。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政策措施的同时,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逐企业、逐项目、逐问题地研究制定帮扶政策,发挥政府在化解危机、防范风险、推动发展中的作用,政企合力应对挑战、渡过难关。

  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做好大部制改革的准备工作,科学谋划、适时启动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能,推动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强化对政府工作运行的监督,坚决查办决策执行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和冷、横、硬问题。大幅压缩会议讲话、政府文件、临时机构、公费出国和公务消费,确保行政办公经费“零增长”。继续减少审批项目、前置要件和审批环节,有效解决行政审批“体外循环”问题,推行限时并联审批和超时默许制,构建名副其实的“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加大对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对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权力部门的审计和监察,坚决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案件,推进廉洁高效政府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各位代表,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度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