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冬:电子政务也需开胃小菜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笔者曾经看到过两条消息:一是说自1996年我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一大批城市贫困人口通过享受低保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

  但是,在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至今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低保申请人收入审查核实问题。国务院1999年9月发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规定,低保申请人收入审查核实只要求申请人提供户籍、收入等证明。民政部门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

  另外一则是,我国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规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但我国多数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长期以来存在着因流浪乞讨人员难以确定身份,查找户籍地困难而无法送回的问题。

  享受低保的人员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是一个负责任社会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可上述两则消息反映出的问题是,这两部分人员因其基本信息和数据难以界定,因而管理上存在漏洞和难点。如果能够准确采集两部分人员的基本数据,并且能够提供联网服务和管理,就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完整的数据库建立后,政府可以准确掌握两类“弱势群体”的身份和基本资料,不再为信息缺乏而发愁,就可以有针对性为他们开展服务。

  深圳民政部门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到了实处。

  据报道,为实现低保工作从申请、受理、核准、审批全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深圳市民政部门将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系统”,建立社会救助计算机信息交换系统,形成完整的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以便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救助帮困活动时提供及时、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和运作平台。

  同时,深圳市民政部门还设想通过建立方便快捷的救助网络,促成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在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联网,以解决长期以来部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难以查找户籍地,无法送回等问题。完整的数据库建立后,政府可以准确掌握两类“弱势群体”的身份和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展服务。

  衡量电子政务成效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为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提供有效性支持的实现程度。深圳市民政部门实施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对被管理人员在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联网,有效解决了职能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深圳民政部门的举措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但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果说电子政务如果是一桌“盛宴”的话,务实解决具体问题的举措手法就好比是烹制一道可口的“小菜”,因其贴近老百姓而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