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以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

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09年02月23日15: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四川省汶川县的8级地震,不仅使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多数地方的民众都有震感。然而,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

  显然,这种理性归功于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就从地震到来那一时刻起,各类媒体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本文截稿时,中央电视台已经持续直播报道了360多个小时,主流网站也在不断刷新着灾区传来的各类信息。这次危机事件的信息传达和报道非常客观、及时、生动,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一致赞扬。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安德鲁·雅各布斯在《中国对地震的回应异常公开》一文中盛赞道:“尽管世界很多地区有大量这样的灾难场景,但对于一个有着隐瞒自然灾害历史的国家而言,电视上不断播放的救灾工作是了不起的。”①

  《国际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说,由于中国政府在灾害发生后的迅速行动和媒体信息的迅速公布,使得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几乎都成正面性的报导。②

  那么,这次危机事件的媒体报道缘何能够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它有何经验或得失?

  媒体在应对此类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采用何种报道策略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危机事件与信息公开

  在危机传播领域,危机一词已被限定了多种规定性。巴顿(Barton,1993)把危机规定为有这些特性的状态:一是惊奇;二是对重要价值的高度威胁;三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

  弗恩·班克思(Fern-Banks,1996)把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事故”。芬克(Fink,1986)则把危机定义为“在确定的变化逼近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状态”。斯格(Se e ger,1998)等认为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③

  这些定义分别强调了危机的不同的侧面,可以据此总结出危机事件的四个特点:第一,有一个非预期性事件发生。比如,尽管像地震、飓风这样的自然灾害的实际发生程度有可预测性,但是其影响的范围与严重程度还不可能完全预测。第二,危机传播状态的存在,会使组织制度的重要价值及其秩序受到严重威胁。第三,危机传播代表着一种时间性很强的状态。

  个人或组织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无法照章办事,需要立即对大众做出解释。第四,一个危机传播状态包括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动态的和多维关系的倾向,危机事件的报道应该是不断变化、多维的,而不是静止的、一维的。

  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J.He 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④:

  第一,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行动;第二,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第三,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第四,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情绪,可以理解和分析较大的危机;第五,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四川地区的特大地震灾害是一次典型的危机事件,而媒体应当在这次事件中应当承担起从危机处理中的状态评估、信息传递、利益相关者的调节,到危机恢复期的形象塑造的主导角色。我国在非典和南方雪灾中的一些报道失误已经证明,应对危机事件不可能由政府单独完成,传统的“全能政府”思想应当得以重新审视并进行转变。同时,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也使得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典型特征,此时仅凭权力压制媒体的做法,反而会加大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使真实信息的传播受阻,为危机爆发埋下祸根。⑤

  二、危机事件中的媒体报道策略

  如果参照罗伯特·希斯对危机事件中媒体作用的描述,结合我国这次地震报道的实际,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第一时间反应,最权威媒体发布

  这次地震灾害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媒体反应极其迅速,并选取最权威的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为客观准确地传递灾情、避免恐慌抢占了先机。

  1.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

  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常规节目播出被打破,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在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就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5月13日,第二报道梯队分别赶往四川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进行采访,目前由央视新闻、专栏节目和直播等系统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已近50人。在后方,新闻中心也紧急从各个部门调配人手,形成直播梯队,服从新闻中心的统一调度。

  与以往的直播报道迥然不同,央视这次的报道思路是“跟着事实走”,即人先进去再考虑播什么。一位负责人表示,“最重要的是先把人送过去,然后是直播车以及器械的进入,最后才是考虑节目内容的问题……这时候‘播’是首要的,而‘播什么’则是在第二位才要解决的问题。”⑥

  与此同时,张泉灵、白岩松、赵普、康辉等近十位主播也在前后方悉数上场,投入到紧张的“全天候”直播。近日在一向苛刻的天涯论坛上流传一个题为《张泉灵,好样的———看CCTV直播的感受》的帖子:“刚才换白岩松来主持了,感觉节目的节奏一下子好起来了,介绍的东西都是我们老百姓关注的,感觉到他的有感而发,真正关心和思考过了,言之有物。先表扬和佩服一下,确实有水平。然后,就是工作在前方的张泉灵连线了,她介绍的清楚、实际、又都是大家关心的实质性内容。听得人精神振奋。知道她刚从雪山回来,马上又投入了救灾报道,她的声音很动情,但一点也不矫情,真的谢谢她,佩服她。”

  可见,央视在震灾发生后迅速的反应、透明的处理,得到了舆论的好评。目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包括BBC、CNN等境外新闻机构。

  2.主流新闻网站的滚动式密集报道汶川地震,更是体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速度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主流新闻网站,在地震发生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开展网评工作,引导网民理性地看待地震,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空间。

  就在民众因为大楼摇晃而纷纷奔跑下楼躲避地震的同时,网络媒体便发布了汶川7.8级地震的消息。14点46分,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新华网发布了权威消息“国家地震局测定: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从地震发生到消息发布,也就18分钟的间隔时间(详见上表)。紧随其后,荆楚网等地方新闻网站纷纷跟进,积极转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发布的稿件,及时发布大量权威信息,批驳各种不实传言。主流新闻网站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集中对危机事件加以政治判断和舆论引导,稳定了民众的恐慌心里,有力地配合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展开。

 3.报纸的充分报道与电视直播和网络媒体的实时动态更新报道不同,报纸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要弱很多,它们多围绕这一危机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体裁的充分报道,在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上下足工夫。下表为《人民日报》分别在5月13日和17日的相关报道,其中既有灾情最新进展、营救行动介绍,也有抗灾知识介绍和对捐助的倡导,涉及消息、通讯、评论员文章、图片新闻等多种体裁。

  报纸中除了救灾的进展介绍,也不乏感人的故事。以《人民日报》几则新闻标题为例:《没有路,肩膀就是通道》(2008年5月14日),《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5月15日),《“赶快救人!”》(5月15日),《孩子别哭,我们在一起》(5月16日),《搜寻每一丝生命气息》(5月16日),《不抛弃,不放弃》(5月17日),《“喊”回来的一条生命》(5月18日),《柴刀劈出生命路》(5月18);《生命挺过150小时》(5月19日),《一心想着村民的羌族书记》(5月20日)。这些新闻,光看标题,就让人感动,其中所描述的催人泪下的情节,颇有感染力,让读者同情心倍增。

  如果我们将上述媒体的报道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会发现它们普遍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没有回避震灾的严重和救灾时遇到的困难。此次震灾破坏力之强、破坏范围之广以及救助难度之大,都是以往的危机事件无法相比的。媒体在报道中敢于突破,将营救北川中学师生、打通前往汶川的公路时遇到的困境通过视频直播、图片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感。例如,中央电视台在5月13日晚上的直播报道中,电话连线身处震中地区映秀镇的阿坝州应急办主任何飚,电话那端心急如焚的情绪通过直播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这里两万人的大镇,周围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通电彻底崩溃了,我们老百姓在那里苦等,等待救援,现在一支救援队没有,现在急需药品、食品、水,已经过了24小时,但是现在没有任何救援!……”整段连线过程充斥着“完了”、“瘫痪”、“崩溃”等悲观性话语,虽然没有现场画面,但是大多数观众仍然感受到了这次震灾的严重,对灾难认识也更加客观和理性。

  第二,突出政府的救援效率,尤其注重反映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最大的人力投入救灾。震灾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从全国各地调集专业救援人员、解放军武警部队、医务人员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有些国外媒体惊叹,就效率和速度而言,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中国,它们甚至建议美国学习中国经验,也应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动用军队投入救灾。⑦可见,国内媒体对救援工作的及时、客观报道对国内外舆论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与谣言“赛跑”,信息发布及时准确

  1.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是流言扩散、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

  我们常说“天灾人祸”、“怨天尤人”,天灾其实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后面的人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缅甸风灾之后,由于没有畅通、透明的信息传播途径,导致当地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不安。

  危机事件面前,我国有些政府部门往往对媒体、社会公众持怀疑、惧怕的心理,使得自己不仅要面对突然而来的危机事件,更要分出精力来应对媒体、公众这些“假想敌”,其工作的难度、应急处理的效果可想而知。封锁信息的可怕之处更在于,隐瞒真相、设立采访关卡,使得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效力大为减弱,既影响了媒体与政府形象,还难免造成谣言滋生、蔓延,使得危机扩大,后继损失严重。

  2003年非典开始蔓延时正值地方和全国两会先后召开期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一种保守、求稳的思想占据了上风,使得疫情没有得到及时公布。这就为谣言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民众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非典病毒的迅速蔓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骚动,导致诸如板兰根、食醋甚至各种食品的抢购风波。真正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是从有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监控、屏蔽流言短信时才开始的。此时,距危机的爆发———流言短信的发布已经过去多日,政府错过了危机应对和辟谣的最佳时机。

  非典疫情初期个别地方封锁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沉痛教训不可忘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失语也和误导一样,往往是造成谣言扩散、社会恐慌和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谣言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在危机所导致的外界环境的激烈变化中便会激起种种议论,难免出现怨天尤人的社会普遍情绪。倘若能将更多的真实信息暴露在阳光之下,同时辅以舆论引导,使之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健康舆论,也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引导发动民众同政府共同战胜危机。

  2.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是消除恐慌的“定心丸”

  可见,灾难与抗灾工作的透明是稳定人心的基石。实际上,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上就立即出现了多种流言,政府和权威机构迅速通过媒体加以应对和化解: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谣言即出,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的短信在市民手机中迅速传播,重庆网上传言晚上会有余震,上海也谣传沪浙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当地地震局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进行了辟谣。

  5月13日,公安机关查获3起借地震在网上造谣案件,并对4名造谣人员分别处以治安处罚或训诫。他们出于恶作剧或为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等目的,编造“北京将有比较强的地震”、“汶川地震系人为”等谣言,并在互联网相关贴吧里发帖,造成了不良影响,触犯了有关法律。

  5月14日,中国地震局驳斥瞒报地震预测结果说法,称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该局进一步解释到,三大因素决定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第二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第三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5月14日,中国环境保护部指出,互联网上流传的“都江堰市一化工厂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污染成都市饮用水源”之说属谣传。成都市环境监测站连续两天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市民饮用水质没有异常。

  5月14日,救援部队有关负责人指出,“网上流传的空降汶川伞兵死亡4人、失踪10人纯属谣言!”

  ……

  可以说,正是这些信息及时准确的披露,成为民众情绪的镇静剂。各政府职能部门学会了利用媒体,赶在公众恐慌之前公布真相,辟谣信息的顺畅传播,使得谣言不攻自破,人心很快趋于安定。

  3.注重发挥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在辟谣中的独特作用截至2008年3月,我国网民已达2.21亿人,手机用户更是达到5.74亿户,用户数均居全球各国之首。网络和手机信息便捷迅速、覆盖面广、受众人数多,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传播手段,这种传播手段在涉及广泛公众利益的危机事件中的影响力尤为突出。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包括贵州、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有震感,引发一些群众的猜测和不安。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有关部门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和新华网等现代媒体,及时告知公众当地“处于非地震带”和“此次地震对贵州没有大的影响”等安民信息,有效地抵制了不实传言的流行扩散。⑧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体现了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要求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准确、及时。政府部门应当善于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方式传播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为公众所关心的各类问题,保障危机的顺利渡过和妥善解决。

(三)以人为本,以情感人

  纵观此次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经历了一个由救人、捐款再到举国默哀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穿插着同一个主线,即以人为本、以情感人。

  温家宝总理赶到震灾现场,就随即表示当前的第一要务是救人,“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紧接着,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前线。

  他在抗灾前线的感人话语,不知疲倦地奔走、慰问于震灾现场,经过媒体的放大,感动了无数国人。当一个个鲜活灿烂的生命成了一张张让人揪心的画面,当死亡的阴影在四川灾区的残垣废墟上徘徊游走,当汶川、北川悲怆的消息像潮水一般涌来,当一位中学生被压在水泥堆下手腕上牵着根输液管,脸庞尚留血渍,当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险群众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当受伤战士跪求“让我再救一个孩子!我还能再救一个”,人们哭了。

  央视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中也哭了,在一句“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爱心救助),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的解说后,他眼含泪水,忍不住哭泣。这一次没有人责怪他,此刻作为主持人的职业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看着他那泪眼朦胧的画面,很多观众也忍不住哭了。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每个人都忍不住动容。

  在经历了72小时的救人“黄金时间”之后,被成功救出的群众逐渐减少,此时灾民的安置和灾后重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大电视媒体、主流网站一边坚持滚动报道灾区受灾情况、救援工作最新进展,一边带头为为汶川人民捐款捐物,倡议广大民众为灾区踊跃捐款。其

  中既有《爱的奉献》等募捐晚会,也有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手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力量。《人民日报》、新华网还及时跟进报道社会各界的捐赠情况,制作企业捐赠榜单,借此呼唤民众的心灵,带动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共克时艰。

  灾后国民信心的恢复同样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务院宣布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国家哀悼日后,中央电视台直播了19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降半旗仪式,以及天安门广场、都江堰抢救现场、北川灾区、哈尔滨火车站和沪港澳等地的默哀仪式。天安门广场默哀仪式后群众高呼的“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等口号,连同一张张悲伤而坚强的脸庞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民族的凝聚力也空间增强。正如《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所说,“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都是民族的哀伤。尊重生命,铭记苦难,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会让一个民族在磨难中前行。”⑨

  三、小结

  汶川地震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不幸中的万幸是,面对这场灾难,政府和媒体没有再次失语,而是联起手来加以应对。

  与非典、冰雪灾害带来的危机相比,这次的媒体报道是一个飞跃,不仅能够依法及时地公开信息并加以全方位报道,而且整个过程从动员到指挥都是快速统一的。在强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危机下,避免了震后社会恐慌的蔓延。

  当然,媒体对于这次危机的报道也不是非常完美的,其中仍有一些弊端和疏漏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应对。例如,地方媒体反应迟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的反应相当快,及时报道有关情况及各方反应和动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地的四川卫视,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

  地震发生在四川,人们除了从国家电视台了解有关情况外,更想从当地媒体了解事发地情况。而四川卫视12日下午除了播出几条相关新闻外,更多的是在播放一些不相干的节目,晚间甚至还在播放电视连续剧。地方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和协调机制应当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再如,过多地报道灾情,缺乏必要的反思报道。在经历了72小时的救人“黄金期”之后,媒体除了应转向募捐、致哀报道之外,还应意识到同步反思的重要性。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之后,网络论坛、个人博客上就出现了一些反思性评论:《雪灾不仅仅是灾区的事》,《透过特大雪灾看中国国家战略的必要调整!》,《反思雪灾:灾前防范比灾后抗击重要》,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价值的意见。⑩如果主流媒体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震灾后报道一些反思性的文章,必能提高危机事件报道的整体影响力,使得民众更加理性地看待此类危机。

  对于我国的媒体而言,严重的危机事件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锻炼。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接受危机的权力,但是可以选择对待危机的态度。相信,随着我国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进程和信息传播意识的转变,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会日益凸显。

  (作者:严三九 王虎 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

   注释:

  ①《西方媒体赞中国式救灾:军队神速媒体透明》,载《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5月16日

  ②《西媒对汶川地震报道成正面性》,中新网5月16日电

  ③高世屹:《美国危机传播研究初探》,载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 tp://ww w.zjol.com.cn/gb/n ode2/n ode26108/n ode30205/n ode169344/
usero bje ct15ai1745157.htm l

  ④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第191页,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⑤吴璟薇、陈力丹:《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从危机传播管理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7条的修改》,载传播学论坛,ht tp://w w w.chuanb oxue.net

  ⑥武青:《央视报道四川地震:这是一场不知道终点的直播》,载《法制晚报》2008年5月15日

  ⑦《外国惊叹中国救灾效率和速度没得比:美国也应学习》,中新网5月16日电

  ⑧赵鹏、刘文国:《善用手机短信传播安民信息》,引自新华网,ht tp://new s.xinhuanet.com/newsc enter/2008-05/12/co ntent_8154229.htm,2008年5月12日

  ⑨人民日报社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2008年5月20日

  ⑩董天策、何裕华:《媒体应当如何面对自然灾害———以南方雪灾报道为例》,载中华传媒网,http://academic.mediachin a.net/article.php?id=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