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三峡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市政府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长较快、结构趋优、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1026.6亿元,增长14.6%;全地域财政收入197.6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增长24.5%。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210.9亿元,增长3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8%;利税236.9亿元,增长16.5%。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增加值34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3%。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3.7亿元,增长51.7%。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66.1亿元,增长29.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6家,达到847家。宜昌开发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以宜化、兴发为代表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增加值137亿元。粮油、水产、畜牧业增产增收。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1家。“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0%。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完成人工造林22万亩。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改造低丘岗地10万亩,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150公里,新增“一池三改”农户4.4万户,新建末级渠道584公里,解决了20.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耕地保护得到加强。

    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实现增加值338.2亿元,增长11.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合作加强。三峡人家等重点景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水路客运港口资源整合全面推进。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99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1亿元。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启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城乡市场活跃稳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2亿元,增长24.6%。金融稳健运行,盈利增加。

    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宜都、枝江、当阳、夷陵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过10亿元。城区经济实力壮大,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2.2%。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发展后劲继续增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5亿元,增长34.1%。市县属投资397.1亿元,增长36.7%。80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29.1亿元,占年计划的128.4%。南玻多晶硅一期、宜化40万吨磷酸二铵二期、三宁化工“4030”工程等一批骨干项目竣工投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开工招商项目182个,实际到位资金118亿元,增长38.8%。深圳工业园建设顺利启动,已有一批项目陆续落户园区。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提升。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脱钩改制工作稳步实施。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投资、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出口总额9.1亿美元,增长4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18%。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完成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6.6亿美元,增长128%。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三城联创”卓有成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投资45.5亿元,创历史新高。沪渝高速高榔段贯通,伍云路、宜兴路综合改造如期完成,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宜华和陆渔一级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投资9.7亿元,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东大道全线贯通,沿江大道上段、夷陵大道下段、西陵二路等33条道路综合扩建全面完成。宜昌大撤退纪念园顺利竣工。商业步行街开街营运。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三城联创”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8.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增长16.5%。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险扩面新增23.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54%。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城乡全覆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省级示范高职学校,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市档案馆升级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新图书馆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奥运火炬接力传递、“宜昌·九歌”钢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解决了1万名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和1.5万名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

    服务三峡工程成效显著,移民工作扎实推进。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搬迁安置和清库任务圆满完成,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取得成功,26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坝区管理规范有序。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全面落实。三峡坝区和隔河岩工区移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基本落实。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不断深化,落实对口支援项目381个,到位资金41.72亿元。

    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建议提案按期办复。“五五”普法教育扎实推进。政府系统机关效能建设加强,行政审批和服务效率提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战胜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向四川地震灾区捐献款物过亿元。支援汉源灾后重建起步良好。援藏工作有序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平安宜昌”建设稳步推进。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保密、信访、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人事、档案、新闻出版、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市委打基础利长远工作思路一以贯之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主要农产品价格回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变窄、增收压力较大;旅游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政府少数部门在服务市场主体方面还存在“中梗阻”现象,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勇于面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工作重点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加快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投资、财政、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很大压力。我们一定冷静分析,辩证思维,在沉着应对挑战的同时,充分认识和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十堰至宜昌铁路、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将相继开工,必将强力拉动我市投资增长。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发电,国家对库区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带两圈”发展战略,加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力度,为我们争取项目加快发展带来契机。近几年我们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深圳工业园、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相继启动,南玻多晶硅等一批优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增长带来后劲。宜昌经济发展内生活力较强。县域经济充满生机,农业特色优势突出,水电、磷化工规模优势明显,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物流业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全市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高涨,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做好今年工作,我们充满信心。我们一定奋力作为,化危为机,切实把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实效。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克难奋进,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这些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考虑了需要和可能,是保底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力争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我们将把保持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调整结构作为关键措施,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培植发展后劲

    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举措,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积极主动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4亿元。

    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市财政将适度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筹措项目配套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作用。围绕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立足当前,着眼全局,高起点策划一批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结合实际,抓住重点,高起点策划一批释放产业发展潜能、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产业项目。建立高水准、动态化的项目储备库,加强项目储备,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深入研究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整合资源,广开渠道,善于变通,努力把政策利好变成发展得利。去年底,市政府筛选上报了200多个拟争取国家支持的项目。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组织得力专班,抓紧汇报衔接,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专项规划,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宜昌。坚持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突出重点园区招商。充实招商力量,组建招商小分队,围绕园区产业规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在宜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鼓励他们引进战略伙伴、关联企业。有效利用各种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宜昌,广招海内外客商。坚持定向招商、定位招商,突出重点地区招商。在进一步拓展东部沿海招商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加大环渤海经济圈和中西部较发达经济带招商的力度。坚持资源招商、产业招商,突出重点项目招商。依托资源优势,围绕水电、磷化工、多晶硅、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产业,下大力引进一批优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领导挂帅,全程服务,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千方百计推进拟开工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建成项目早日达产见效。继续抓好126个投资过亿元的续建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建成投产。今年计划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9个,重点抓好三峡全通超薄涂镀板、南玻二期等86个投资过亿元新开工项目的服务工作,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工业强市,着力壮大经济实力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一手抓加快增长,一手抓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50亿元,增长20%;增加值达到526亿元,增长16%。

    着力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协调服务。坚持程序服从效率,过程服务结果,不断创新服务企业工作方式。认真执行结构性减税和减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针对当前新形势和企业面临的新困难,抓好大宗原材料、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组织协调,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和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化解资金难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争取产能充分释放。

    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到调整结构、科学发展上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做大,结构调优,产业做强。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依托宜化、兴发、三宁、东圣等骨干龙头企业,深度开发磷化工,做精做优煤化工,加快提升化工产业规模和效益。服务三峡总公司、葛洲坝集团等水电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电力产业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水电配套产业,引进培育符合环保要求、电能转化增值效益好的企业,切实把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依托稻花香、枝江酒业、东阳光等骨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食品产业,做优做强医药产业,加快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增强食品医药产业市场竞争力。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三大支柱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突破性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宜昌船舶柴油机、宜昌船厂等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力争经过3年左右努力,装备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宜昌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依托南玻扩大多晶硅产能,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全力支持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延伸产品,努力把大项目打造成大产业。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电子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涂镀板产业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300亿元。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自主创新。抓好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宜昌制造”影响力。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安琪、劲森电子、人福药业、长机科技、九天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化工、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利用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机遇,抓紧筛选一批技改扩建项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装备提档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切实抓好宜昌船舶柴油机100万马力改扩建、人福药业3000万支冻干粉针剂及乳剂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抓好宜昌开发区、宜化、兴发、三新磷化、稻花香集团等循环经济试点,探索推进“企业内循环、产业间循环、园区大循环”。积极开发推广余热利用、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不断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不按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或关闭。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深入推进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支持中省在宜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优强企业做强做大,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型企业。力争经过3年左右努力,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新增5家、达到7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交运集团、黑旋风锯业、劲森电子等企业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

    着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深入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坚持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继续推进市县、市区联动,构建各级开发区互融共进、协调发展格局。坚持“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个集中”,把宜昌开发区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力争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着力推动兴发精细化工园、东阳光工业园、姚家港工业园等加快发展,形成产业特色,打造集群优势,力争有一批园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培育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确保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家。加快打造一批年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过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县市。实施“百龙带户”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抓住国家扩大农村投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不断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利用两年时间,建成50万亩精品柑橘园、10万亩高效茶园、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5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加快建设畜牧水产养殖大县,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确保生猪出栏增加40万头、山羊增加15万只。积极培育宜昌蜜桔、秭归脐橙、采花毛尖、清江鱼等10大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不断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村开展技术合作。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科技推广一线工作。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确保免费强制免疫率达到100%。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和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副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推进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全面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和推进“家电下乡”,活跃农村市场。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严格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性“三农”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确保新增培训转移农民就业7.5万人。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建设,确保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2000公里,新建、改造末级渠道600公里,新建抗旱水池1万口,新增“一池三改”农户5万户,解决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48座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东风渠等四大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抓住“双低改造”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相关项目,改造低丘岗地25万亩、低产林1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扎实推进“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柑橘、茶叶、畜牧、水产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推进“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推进三产兴城

    巩固“三城联创”成果,确保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目标,继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打造城市品牌,加快建设三峡旅游龙头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完善城市分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路网规划、商贸物流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完整的规划体系,引导城市合理建设、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城东生态新区、火车东站新区、桔城路综合改造等22个城市建设项目。对城区背街小巷和部分居住小区进行综合治理。着力抓好江南翻坝高速公路、云池港一期工程等10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试点,加快建立责权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模式。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市政设施标准化,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查处违法建筑行为,逐步解决占道经营、停车难等问题,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着力打造三峡旅游龙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三峡工程竣工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围绕建设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培育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力争全年游客达到1100万人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快建设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为重点的核心旅游区,打造清江画廊、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六大精品板块,构建“1+6”旅游发展格局。启动三峡游船基地、平湖半岛旅游服务综合功能区建设。整合峡口风景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名镇和特色村。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支持有条件的景区创建A级景区,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支持三峡人家风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积极争取国债和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培育新型旅游市场主体。巩固旅游市场整治成果。支持旅游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整合节庆品牌,办好节庆活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深化长江三峡、鄂西区域合作。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健身产品和旅游商品,增加游客在宜停留时间和消费。

    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积极争取将三峡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和省物流业规划重点。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突出港口、机场、道路和物流园区建设等重点,精心策划物流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抓紧启动一批重点项目。

    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优化信用环境,扩大信贷融资规模,加快发展金融产业,逐步把宜昌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宜昌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增强融资担保能力。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下大力引进优强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宜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和信用销售,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支持流通业态创新,应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促进“项目减排”向“综合治理减排”转变。全面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抓好清江、香溪河、黄柏河、运河、柏临河、渔洋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确保水环境安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快建设猇亭、点军污水处理厂,确保当阳、枝江、平湖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新造林20万亩。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确保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

(五)加快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用改革、开放、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增创发展优势,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入学习和借鉴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组建工作专班,认真研究武汉城市圈“九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结合宜昌改革发展实际,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区园区建设、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等重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宜昌特色、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抓紧启动城乡一体化、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逐步构建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脱钩改制任务。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财县管”,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三是不断深化价格改革。落实资源型产品价格、燃油税改革政策,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四是严格土地管理,用改革办法化解用地难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行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五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时,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抓好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投资、医药卫生、食品药品、文化、事业单位、招投标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营造宽松包容的投资环境。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广泛吸纳市内外人才、技术、资金参与宜昌建设和发展。加紧推进水运口岸对外开放,提高航空口岸开放水平,简化通关流程,营造“大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提速增效。加强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船舶、化工、机电、医用敷料、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提升磷精细化工产品出口竞争力。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利用国家鼓励进口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装备水平。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民生水平

    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支持三峡大学建设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组建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推进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办好城市惠民医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建立健全创业激励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广泛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积极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对符合条件的1万名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给予50%补贴。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2.3万人以上。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确保参保率达到80%。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参合率达到95%,基金使用率达到90%,住院补偿比例达到50%。认真抓好宜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安置房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农村低保惠及人口增加2万人。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继续实行廉租房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制度,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扎实做好扶贫和移民工作。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再启动10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确保完成搬迁扶贫3500人,确保2.5万名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时研究解决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做好援藏和支持汉源县灾后重建工作。

    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注重源头控制,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强化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排查治理化工、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强化司法公正,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仲裁工作规范化运行。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大力推进依法治市。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关爱弱势群体,抓好法律援助,依法支持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突出问题。

    同时,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人事、统计、档案、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社会事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对台、外事、侨务、保密、气象等各项工作。

三、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我们将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规则。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积极探索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二)坚持求真务实,建设效能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强化工作责任,以实干塑造形象、成就事业。创新工作思路,勇于面对、勇于担责,善于变通、善于突破,努力于困境中谋求出路,于困难中寻找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加强调查研究,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应酬。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有请必复”的办事理念和机关文化,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加强政府公关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务督查,提高政府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三)坚持执政为民,建设服务政府。着眼于便民高效、合理行政,大力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管理程序、服务方式人性化,构建方便群众、方便企业的绿色通道。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帮”,帮助市场主体排忧解难。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实行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对外、一套数据审批、一次现场勘查、一次集中会审,下大力解决办理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四)坚持勤政廉政,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实行问责制度,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和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每项重点工程都成为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公务支出管理,推行公务卡消费,压缩行政经费开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保民生促发展上。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挑战,充满机遇,也充满希望。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推进经济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人民的期待,历史的重托。实干才能发展,奋斗铸就辉煌。我们一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