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大道无边”做电子政务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文化部杨晓东:“大道无边”做电子政务

  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杨晓东喜欢庄子“大道无边”的哲学思想。在文化部呆了17年,他常常把这种思想融入信息化工作中。他所理解的“大道无边”是,要从统一的角度去解决各类争端。基于这种思想方法,他一步一步地把文化部的电子政务带入新的阶段。

  - 本报记者 吴玉征

  杨晓东在文化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和协调信息化建设,包括机关电子政务内网、办公系统以及文化部门户网站的发展。在信息化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中,他以“大道无边”的哲学来指导处理问题争端。那就是要从统一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考虑信息系统是否上马,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只要对信息化有利的事情,信息中心便可以做,否则,不予考虑。以有利于发展的目标为中心,信息中心再去协调人员,组织力量,信息系统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待事以诚

  杨晓东认为,“大道无边”并非是一句虚言,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杨晓东阐释说,从“大道无边”可理解出许多含义。以做信息化的工作为例,要制定一些政策方针,要找合适的服务商,还要与信息化工作人员和使用人员做好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各类观念上的碰撞,也充满复杂度。他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待事以诚”,即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杨晓东认为,只要有了认真的态度,加上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将事情做好。

  从外界来看,文化部的信息化和其他部委的信息化工作不太一样。最大的区别是,文化部担任的职责范畴内,不像国家审计署、海关总署那样,具有明确的业务系统,更没有一个统一信息化平台的需求。

  文化部主要研究拟定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各类艺术的发展。从这种职能来看,文化部的业务之间分散,没有过多联系,比如像文艺汇演、图书出版、影视等等,不太适用于计算机处理,更没有对时间上的要求。文化部有一个与信息化有关的业务是图书出版,这一块的业务涉及到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文化部也单独做了一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简称共享工程)。

  基于这种业务需求,文化部的信息化集中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和共享工程方面,而杨晓东的精力也主要放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和办公系统上。

  2002年,文化部的机关办公网着手建设,起步较晚。那一年,我国各大部委的内部办公系统建设已有雏形。那一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著名的17号文件。

  文化部内部的办公系统规划一年多之后,2004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一期工程到2004年6月基本完成。

  潜移默化

  杨晓东是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考入大学学习计算机的,毕业后一直在总后科研所从事软件研究工作,接触过IBM大型、中型机,搞过许多开发工作,曾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个和科技进步三等奖两个。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杨晓东也随之研究X86系统,从未间断过对技术的探索。

  1993年,杨晓东转业到文化部,从事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他参与了文化部信息系统的数次改造。在接受采访时,杨晓东如数家珍,把文化部电子政务的过去及未来走向一一道来,这其中掺杂着他对信息化发展脉络的审视,也是他“待事以诚”的一种表现。

  1997年,文化部搬入朝阳门北大街10号新办公楼的时候开始计算机联网,成立信息中心。由于业务范畴关系,看起来文化部不需要什么信息化系统,才导致在上线内部办公系统之时,招来各种抵触的意见。杨晓东用“大道无为”的思辨方法考虑他们的抵触原因,思考信息化所能做的事情,更是觉得信息化应该早上为宜。

  一些长期在文化系统内的“老人”反对的原因无非是对信息化不了解,觉得信息化用不着、麻烦、不懂等等。这仿佛是我国机关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导入期。

  从当时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对电子政务也越来越重视,各部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相继成立。文化部也成立了以副部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经过几年时间,文化部于2006年正式成立文化部信息中心,在此之前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是挂靠在机关服务局之下。文化部信息中心成立后归口于文化部办公厅领导,办公厅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这无形中提升了信息中心的地位。

  杨晓东认为,虽然文化部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可发展速度快,特别是机关办公网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5年多,给文化部的机关办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办公效率,是一套真正实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走到了一些部委的前面。现在除了部长一级需要把文件打印签字之外,所有公文全部在办公网上运转审批。外部文件需要通过扫描入库,转成图形文件,再做摘要等,效率相对慢一些,如果大环境具备,办公网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那些对电子政务持不乐观态度的人,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也慢慢开始接受电子政务,以至于发展到现在机关所有办公人员离不开机关办公网,这也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今年,文化部的机关综合办公系统计划升级到2.0版,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

  注重资源整合

  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有30多人,除负责内部系统的运维服务之外,还负责网站对公众的服务。文化部的网站曾由相关联的公司开发运行,经过几年变化,加上国家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空前重视,文化部又重新自己做门户网站。网站历经几次重大改版,形成现在的规模。

  按照杨晓东的“大道无边”的思考,如何整合力量,站在文化部相关司、局的角度,把网站重新改版,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总体而言,文化部的网站实现了一些基本功能。还是由于业务原因,在线服务公众的功能体现不多。更由于各个司局所负责的业务交叉、联系少,造成整个网站的格局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杨晓东毫不隐晦地表示,文化部网站还需要再次修改,多突出服务功能。现在栏目有些分散,服务功能不集中。客观上,信息中心人手少是一个主要原因。

  以前,文化部也有整合信息资源的成功案例,共享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工程联合一些部委如中纪委、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审计署以及各省这直辖市的文化服务站点,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整合了65TB的资源,建成53万多个各类服务点,是一个成功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工程。

  杨晓东特别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尽管,文化部的办公系统是委托给公司开发的,但其中核心部分仍旧由信息中心所掌握的。他认为,办公系统外包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趋势,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文件的要求,文化部将内外网严格物理隔离。内部系统运行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中,系统内几百台电脑的相应端口被封死。内部系统中的文件也不能随意拷贝转移,如果有需要,必须经过安全认证U盘,同时,这种物理介质无法在外网机器上使用,只能通过刻光盘下载信息,进行内外网交换。那种在一台电脑上安装隔离卡进行内外网切换的做法是不允许的,被认为是不符合保密要求的。通过这些措施,文化部大大减少了信息泄密的可能性。